一般的宝物冯文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真伪,还有一些需要上手摸才能得出结论,几乎没有失手过。
多次亮相《一锤定音》《华豫之门》《华山论鉴》等文化收藏节目,43岁的十堰人冯文不仅是古玩爱好者,更是鉴宝专家。入行27年来,他上门鉴宝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4月14日,记者跟随冯文一起体验了一番上门鉴宝。
不到两分钟鉴定完两件宝物
“冯老师,我最近淘到两件宝贝,你过来帮忙看一下是真是假。”接到好友的电话邀请后,冯文立即出发。14日下午两点半,记者随冯文一起到达吴先生的店,他的店位于北京南路,在店里,记者看到两件瓷器摆在桌面上。“这是我最近才从外地淘回来的宝贝,冯老师你快帮我看看。”吴先生着急地说。
戴好白手套,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放大镜,冯文开始了鉴定。
“玉器的玉质、雕工,瓷器上的花纹、器形,再用手触摸、感觉,才能综合判定宝物的年代、收藏价值及艺术价值。”冯文一边说一边拿放大镜仔细看。“这件釉色均匀沉静,五爪龙气势磅礴,金彩富丽堂皇,无论是视觉还是触感都没问题。”不到两分钟,冯文鉴定完毕,说:“一件是清光绪官窑洒蓝龙纹描金赏瓶,价值7—8万元;另一件是清乾隆茶叶末仿生尊,价值在15万元左右,两件都是真品。”
记者看到,吴先生的店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件宝物,冯文拿着“工具”四处查看。“这里面不少宝物我都鉴定过,每次只要他叫我过来,我都兴奋得很。”作为鉴定师的冯文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摸宝物。“以前我只是买卖古玩,专门做鉴定师后,遇到好东西自然不舍得放手。”冯文说。
冯文(右一)上门为好友鉴宝。
鉴宝无数,几乎没有失手过
27年前,受家人影响,高考填志愿时,冯文毫不犹豫选择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上大学时就跟着老师到处考古、鉴定,毕业后进入考古研究所工作。2002年离开考古队后,我开始交流古玩。”从那时起,冯文的生活就与宝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提高鉴定能力,冯文每天都要看书、看视频学习,看过的宝物有上万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还曾参与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到展出过程。“除了在十堰,我还到海南、辽宁等地上门鉴过宝,一年几乎有半年时间都在上门鉴宝。”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目前冯文十分擅长鉴定玉器和瓷器。“通常大型鉴宝现场会有好几个人同时看一件宝物,如果大家得出的结论一致,那结果就出来了;如果有争议,宝物会被搁置,暂时不出结果。因此,每一位鉴宝师的鉴定结果都至关重要。”
鉴定一件宝物需要多长时间?冯文伸出一只手指说:“通常只需一到两分钟,最快不到1分钟就能鉴定完毕。”冯文介绍,鉴宝师这个职业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一般的宝物我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真伪,还有一些需要上手摸才能得出结论,几乎没有失手过。”
曾坐渔船渡黄河上门鉴宝
对不少古玩爱好者来说,宝物的经济价值最重要,但在冯文看来,其文化内涵更重要。“比如说这个玉器是用来干什么的?什么人用的?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对宝物文化内涵的探索,是冯文痴迷鉴定工作的重要原因。
在27年的鉴定生涯中,冯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曾经为了上门鉴宝横跨黄河。“2006年夏天,我到山西芮城上门为藏友鉴宝,其间接到一位在三门峡的藏友的电话。当时他很激动,说淘到了一件很少见的宝物。我听完也激动起来。”冯文回忆当时的情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这两个地方就隔着一条黄河,当时交通不便,于是我想到了坐船。”来到黄河边,冯文见一艘渔船停在岸边,说明原委,船主同意他上船。“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黄河上那么大的浪,渔船又那么小,万一翻船,命都没了。不过,当时我顾不上那么多,就想早点看到宝物。”
还有一次是在2017年,冯文一次性见到了数千件宝物。“当时是受别人邀请,去山东的一个古玩爱好者家里鉴宝。他家有个地下室,里面摆满了宝物,据说他那些宝物总共花了5亿元。当时我们4个人一起去鉴宝,所有的宝物都按照质地整齐排列,大约有几千件。看到满屋子的宝物,心里别提多激动。”
冯文说,他参与鉴定的最贵的一件宝物价值9000多万元。“2017年我接到一个上门鉴定的邀请,地点是在北京,当时我们一行有好几人。”冯文回忆,那是一件清乾隆粉彩九桃瓶,是只有帝王才能拥有的宝物。“它的高度在60厘米左右,器型硕大,画工十分精致,瓶身上桃花的枝叶、花朵的色彩也非常特别。当时是我第一次见这件宝物,非常震惊。”冯文介绍,2018年,在香港的佳士得拍卖会上,这件宝物以9000多万元的价格被拍出(最终成交价格超过1亿元,附带佣金)。
在多年的鉴宝经历中,冯文见识了不少藏品,也结识了很多好友。冯文坦言,鉴宝师这份职业是他的第一选择,也是终生选择。未来,他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为更多爱好古玩、古物的人讲述宝物背后的故事。(十堰晚报 文/ 记者 杨天娇 图/记者 吕世银)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