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生小菇到椴木香菇,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菌棒香菇,香菇种植方式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之称。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就对房县小花菇做了专门纪录:“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品尝一顿房县小花菇所带来的美味体验和难忘的家乡味道。”
同样是花菇,为啥房县花菇格外“优秀”?本期“十堰风物”,一起来揭开房县花菇的滋味密码。
房县小花菇外形圆整、肉厚、龟裂纹深、柄短、口感爽滑细嫩、香味浓郁。
深山小花菇登上央视大舞台
“小花菇,枯树上寄居的真菌,香菇中的王者。”伴随着画外音,房县青峰镇峪坪河村66岁的老汉饶长清,在大山深处寻找一种“顶级的美味”。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野生的,别看它颜色要差一些,实际上它营养高,味道好,香!”
时光回朔到2014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中,房县小花菇的亮相,让不少十堰观众兴奋了好一阵子。
房县香菇的名气由来已久,史载,唐中宗李显(庐陵王)从房县回京后,钦点“房陵木耳,房陵香菇”作贡品,房县耳菇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1981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评审会上,房县香菇超过日本香菇,获得第一名。
作为鄂西北最大的耳菇集散地,房县是国家、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县,有2000多名本地、外地客商从事耳菇经营活动,年交易量近万吨。
对于生长在房县的人来说,香菇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深山美味。一场春雨过后,香菇开始快速生长,在海拔180米—2485.6米的深山,受昼夜温度差、湿度差悬殊的影响,春菇表面细胞停止分裂生长,内部细胞继续生长,将菇盖表皮胀破开裂,形成龟纹形或菊花形花纹,成就了房县小花菇“外形圆整、肉厚、龟裂纹深、柄短、口感爽滑细嫩、香味浓郁”的独特品质。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之称,它以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花菇生产保持天然纯净特色,以其味香质纯、冰肌玉洁而饮誉菇坛,又因其外形美观松脆可口而称为席上佳珍。
十堰靠种植香菇致富的人越来越多,食用菌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味
房县位于神农架和武当山交接地带,处在被专家誉为食用菌生产“黄金线”上,是全国闻名的“耳菇之乡”。房县年均气温15℃左右,年日照时数长达2000小时,雨热同季,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空气潮湿,多漫射光,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境内山野溪水及地下温泉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任何污染,富含各种矿物质元素。
房县小花菇生产充分利用了房县独特的气候、光照、空气湿度、温差、水及栓皮栎、麻栎等壳斗科树种等自然资源。菇农将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菌种接种至椴木上,经野外天然发酵菌丝,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子实体。房县香菇在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入选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证名单。
房县土城镇堤坪村村民梁长发种植香菇已有20多年,他说,提到房县香菇,许多人会自然联想到深山里的野生香菇,“比起人工种植的香菇,野生香菇的外表虽然没有那么好看,但其营养价值远超种植香菇,而且味道更鲜美,香味更浓郁,口感也更好。不过,野生香菇产量少,价格昂贵,不会在市场大批量出现。”
梁长发介绍,市场上售卖的房县香菇其实是和野生香菇类似的椴木香菇,虽然它们都长在木头上,菌菇根部都有明显的木质化现象,但还是有一定差别,“比如椴木香菇的个头一般比较大,而且表面的花纹较大;野生香菇卖相较差,比较难看,但闻起来、吃起来要比起椴木香菇香得多。”
“小香菇”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3月27日,天空终于放晴。郧阳区杨溪铺镇刘湾村香菇产业基地,33岁的罗甲超忙着采摘香菇。看着一筐筐采好的香菇被装车运走,罗甲超脸上笑开了花。
罗甲超原是杨溪铺镇罗沟村贫困户,紧邻香菇小镇。2017年,政府鼓励他去香菇小镇种香菇。
罗甲超父母身体不好,一家四口全靠他的微薄收入生活。“以前没种过香菇,当时心里真没底。”罗甲超说,他在将信将疑中开始种植香菇,当时试种了3000多棒。让他没想到的是,大棚是建好的,菌棒上了架,他主要负责看护和采摘,这一试,竟试出3万多元收入。
如今,在我市农村,和罗甲超一样靠种植香菇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郧阳区、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5大香菇产业优势区域,建成20万棒以上的规模食用菌基地166个,产量50万棒以上的乡镇达81个。2022年,全市共计完成制棒2.2亿袋,产鲜重26万吨,生产产值42亿元,综合产值达134亿元,产量、产值均排省内第二,食用菌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从野生小菇到椴木香菇,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菌棒香菇;从稀罕之味到走上餐桌,再到如今大小超市里一年四季的“常客”,在梁长发看来,香菇种植方式的变化,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椴木香菇种植终将退出大众餐桌,取而代之的,是用菌棒种出的香菇,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菌棒香菇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口感、营养等方面,都将越来越接近野生小花菇。
一种特产,只有成为大众致富的“金钥匙”,生命力才会更持久。房县香菇这个山中瑰宝、大自燃馈赠的山中精灵,在勤劳的农人手中,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改良,将散发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香菇的营养价值和吃法
香菇含有高蛋白、多糖、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菌类食物,具有延缓衰老、降血压、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食物。
香菇有多种吃法,在本地菜肴中,香菇炖鸡最是美味。
香菇炖鸡的具体做法:鸡洗干净,切成左中右三大块备用;生姜切片,香菇冲洗一下表面的杂质,不要泡发;把鸡放入深汤锅,放入生姜、香菇,倒入料酒、水,大火煮开,转中火煮20分钟左右;用筷子戳一下鸡肉,能轻松插入说明鸡肉已经熟了;放入适量盐调味,用枸杞增色,再用中火煮5分钟入味。
需要提醒的是,香菇不要泡发,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可以直接下锅煮,这样可以让香菇充分吸收鸡汤的鲜味。(十堰晚报 文/ 记者 杨建波 图/记者 张建波)
尤爱香菇鲜
儿时的记忆中,故乡因山小林稀,又缺少适合香菇菌种生长的花栎树,香菇的产量非常稀少。加之对香菇特殊的气味不太喜欢,我对它没有太多的关注。
倒是每年在入秋不久的一场新雨过后,蓬勃的青菜地里,会长出一大片白色的小磨菇,胖嘟嘟的。采回家,母亲加点猪油和青菜一起爆炒。那滋味,鲜香嫩滑,至今想来都会口水直流。
少年时去大姑家,见到过不少香菇。她们那儿山大林密,漫山都是花栎树,这为生长木耳和香菇提供了最好的场地、最丰富的营养。
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好多天。充沛的雨水滋润了大地,为菌种的滋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菌种开始了奇妙的幻化之旅,木耳、香菇似乎凭空而来。空山新雨后的晴日,拿一根木棍,在厚厚的花栎树叶下的腐土和花栎树枯树干及它的根部翻刨,时不时会带给我们惊喜。一丛丛的、带有白色花纹的磨菇,像小伞似的,挤挤挨挨地长在一起。“快看,好多香菇哟!”伙伴们惊喜的喊叫声惊了群山,声音在山谷回荡。表妹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装进小竹篮里。运气好的话,小半天时间,竹篮里就会堆成小山。
大姑已炖上了自家养的土鸡,只等今秋第一篮鲜香菇的到来。看见这满满一篮的山获,大姑的脸像山花一样灿烂。她赶紧捡些磨菇洗净,切块,放入快炖熟的鸡汤里。这是土鸡与香菇的一段美妙邂逅。它们在炙热的砂锅里翻滚,你侬我侬,水乳交融,愉悦地发生着反应。用不了多久,香气就溢满了整个厨房,然后穿透房顶褐色的瓦片,把这香气传向更远。那时候没有鸡精、味精一类的调味品,只有盐可放。最原始、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住了食材本身的鲜香。滚沸的香菇鸡汤,轻轻地嘬一小口,鲜香、醇厚,在口腔汪洋恣肆。那滋味,绝了!自此,我不再对香菇有抵触之心。后来事厨,才知道这是花菇,是香菇中的极品。
借助风和阳光,大姑把那些一时吃不完的鲜香菇进行晾晒。晾晒之途又为香菇来了一场嬗变,干香菇的香气更为浓郁。在过年和来年青黄不接的时节,泡开用来炒腊肉,那将是另一番绝妙的风味。
后来在城市的饭店摸爬滚打,和香菇有了更多的接触。作为本地的山珍,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和鸡汤搭档,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香菇菜芯、房陵小花菇、口味鲜香菇、香菇肉片等等,每一道菜肴都能把香菇的鲜香发挥到极致。尤其一道房陵小花菇,色香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了本土菜肴的代表。
香菇培植方法多样,但以花栋树为菌种培植原木而生产出的花菇,因其圆润、饱满、瓷实,在口感上远胜其它品种,因此成了香菇中的翘楚。比拇指盖略大的花菇被采摘下来后,晾干而成的小花菇是最顶极的存在,尤以房县所产的小花菇为最佳。2014年,房县野生小花菇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香菇中的王者”,它独特的口感和鲜香的味道也得到广泛传播。
近些年,香菇成了十堰的明星产品。因其具有养容养颜、降压降脂、益气润肠等功效,加上前期央视的推广,十堰香菇的名气越来越大。藉此机会,各县市到处建有香菇基地。十堰的香菇、小花菇,远销国内外。还有一系列成品香菇产品,各种口味的香菇酱、椒盐香菇等等,因其独有的工艺与味道,在市场上口碑良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于微末,滋养众生。香菇之鲜,妇孺皆知。如此香菇,怎不惹人爱?
(作者:肖江 系十堰市作协会员、十堰风物专栏特约撰稿人)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