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各校艺术课“新三科”正式“上线” 记者带你走进校园去了解

时间:2023-02-13 18:26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慧 金勤)从2022年秋季开学,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舞蹈、戏剧、影视艺术课“新三科”走入中小学课堂。新学期已经开始,校园里的新版艺术课都是什么样?学生们喜欢这些课吗?来看记者探访。

2月13日[00-00-00--00-00-06]

近日,茅箭区实验学校的舞蹈活动室里,音乐老师王俊正在带领学生学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孩子们身穿戏服,举手投足间戏味十足。

01

在学校的艺趣工作坊,美术社团课也在火热进行中,高年级的学生正跟着老师学做扭扭棒花朵。该校小学美术组教研组长彭庭芳介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融合,不再强调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新学期,茅箭区实验学校在去年的基础上,开发了艺术类校本课程,其中将美术课与传统文化、手工课相结合,开设了艺趣工作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

不仅茅箭区实验学校,记者采访发现,这个学期,各种综合性越来越强的“新版”艺术课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

2月13日(1)[00-00-00--00-00-05]

在东风41学校的一堂主题为《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课上,学生们被分成三个小组,练习完成歌唱、器乐和舞蹈律动的组合演绎。轻快的乐曲和变幻多样的表演形式,这种互动式较强的教学形式让艺术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该校音乐老师张宝奇介绍,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让孩子们通过乐器和身体律动,更好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高一些。

专家:课程改革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可感”

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02

根据新课标,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新课标还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学生可选择两项或以上学习。

03

汉江师范学院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彭俭介绍,新课标艺术课程设置改革表面上看是一次艺术增科增容,但实质是艺术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是新教育观的落地。

专家认为,学科融合是本次艺术课改的重要探索,目的是增强学生综合美育素养,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可感”。

彭俭介绍,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了3科,更是从传统教育上偏重技能传授向美育孕育转变,从单一学科教学向领域融合教学转变,真正的美育是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04

专家表示,艺术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丰富的想象,更有创造力的萌发。比如,有的学校从语文课本中选出名篇让学生改编成话剧,分角色表演,互评互议。符合新课标提及的“创意实践”“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思维”。

彭俭介绍,新课标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做舞蹈片段编排、主题即兴表演、校园微电影的创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大的益处。

提升教学水平  开好“新艺术课”

学生的艺术课不再是简单的学唱歌、学画画,这也对艺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学校和老师们都是如何紧跟要求,开好“新艺术课”的呢?

05

在茅箭区实验学校的美术社团课上,美术老师正手把手地教学生用工具进行衍纸手工创作。衍纸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折纸艺术,一根根细长的彩条,在孩子们手中转动,变幻出各种姿态,最终制成了各种精美的工艺作品。该校美术老师刘珍介绍,一幅美术手工作品,让孩子的心理感受、审美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与手工技能融合,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了学校新增的特色艺术课程。而为了能够给学生上好这门课,老师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刘珍介绍,老师要多元化,要有探索精神,他们从互联网上自学,慢慢地探讨,然后渗透到小课程当中。

06

新艺术课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不同年级的艺术课程划分,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教法创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彭俭介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标,新课标实施对教育部门、学校、老师是很大挑战。

如何将多个艺术学科融合好?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学校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育;另一方面也进行学科融合尝试。有的将新版艺术课整合为校本课程,开设艺术课堂、社团课,有的举办各种艺术节、主题班会等,更多地挖掘学生艺术潜能,让学生的艺术才能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