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蔡丹)1月17日上午,十堰市“反诈同行,为您守护”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闻发布会在十堰传媒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公安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十堰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通报我市电诈案件的打防管治宣、电信治理、金融治理等工作,展示了我市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的战果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2年十堰反诈大数据出炉!
这些案件高发
2022年,全市电诈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1.79%,发案类型主要有5类:
➤ 刷单返利诈骗,占比43.87%;
➤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占比13.2%;
➤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占比7.6%;
➤ 虚假网络贷款诈骗,占比6.54%;
➤ 冒充公检法及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占比6.02%。
这类群体容易被骗
2022年,我市电诈案件受骗群体中,21至40岁占比达到69.48%。近年来,我市深入持续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电诈案件高发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破案情况
2022年,全市共破获电诈案件1852起,同比上升49.72%,共打掉电信网络诈骗团伙801个,抓获嫌疑人7737人,缴获涉诈手机卡、银行卡、POS机等作案物品和设备2万余件。
止损挽损情况
2022年,全市通过电话预警、临柜拦截、上门劝阻等方式,成功避免1413名群众受骗,及时止损6397万余元。仅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直接劝阻199人,止损1256万余元,公安机关破案追赃挽损750余万元。
反诈预警情况
2022年,推动全市118万人安装注册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全市共处置涉诈预警信息118万条,拨打96110预警电话96万次,接听解答96110咨询电话3万多次。
答记者问
问:老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首先要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不泄露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账户登陆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隐私信息。其次要克服贪利思想,提高防骗意识。不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要想着占小便宜,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还要多了解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多看一些典型的诈骗案例,增强我们的防骗能力。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通预警功能,在转账汇款时,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身份。
特别提醒:对96110来电一定要接听,对12381短信一定要查看。要始终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问:有些人因为工作需要拨打电话较多,导致被通信公司限制停机,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是由于用户在单一时间内,拨打电话的频次过多,触发通信公司的反诈系统预警,标识为通话异常用户,对用户号码采取单向暂停服务措施,即只能接听不能外拨。同时也还向用户发送短信,提示用户进行验证操作。
如需恢复正常通信服务功能,需用户携带电话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通信公司自有营业厅签署承诺书,申请加入白名单,办理复机业务。
问:在反电诈法实施背景下,市民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银行账户及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账户?
➤ 要根据实际需要开立银行卡及支付账户,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对于废弃不用的账户、银行卡,应当及时办理销户,并将卡片磁条、芯片销毁。
➤ 要妥善保管账户、银行卡及身份证件等相关资料,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
➤ 不要为他人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要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不要帮助他人收款转账或取现。
依照《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如违规用卡及支付账户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限制账户功能等“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以拘留,没收违法所得或处罚款。市民一旦发现买卖账户、银行卡及相关资料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公安机构报案,同时配合其做好调查取证工作,自觉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编辑: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