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饲养宠物鸟的市民越来越多,因接触鸟类而引起的疾病也逐渐多发。最近,国药东风总医院收治了两例鹦鹉热患者,他们都出现了持续高烧、听力减退的症状。
夫妻俩相继出现高热,被确诊为鹦鹉热
国庆节期间,市民杨先生因持续发热,最高达41.4℃,而且伴随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来到国药东风总医院就诊。在发热门诊采集核酸后,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由于当时他病情较重,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详细筛查病史后,被转入该科室缓冲病房治疗。
次日,杨先生的爱人王女士也因高热入院。夫妻两人病情、症状极为相似,医生方烈、李兴国凭借丰富的经验,立即将两人转至同一房间,并让护士按照呼吸道隔离措施进行护理。
经过与患者沟通后,医生发现两人之前并未有过类似症状。国药东风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王成国、副主任唐友勇当即组织科室医生讨论后,紧急安排支气管镜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三级防控措施落实个人防护,同时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积极商讨治疗方案。
积极救治的同时,确定病因最关键。与患者以及家属再次沟通询问后,医生最终将怀疑目标锁定在患者家里的鹦鹉上。
在详细了解病史后,医院及时上报十堰市疾控中心。随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检测,确认患者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同时,十堰市疾控中心立即对患者、患者家属及家中环境进行了采样复核。
在王成国、唐友勇的指导下,医护团队针对这种特殊病原体迅速进行了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及时控制了患者的病情,防止病情加重。经过12天的治疗,两人均达到出院标准。
什么是鹦鹉热?怎样避免感染?
王成国介绍,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鹦鹉热衣原体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而引起。因本病最初多在饲养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它不仅存在于鹦鹉身上,也存在于家禽中。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头痛、肌痛和干咳,初发症状与流感相似。
市民该如何预防鹦鹉热呢?王成国表示,冬季正值鹦鹉热高发期,而家庭养鸟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饲养鸟禽的环境需要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最好选择室外饲养,养鸟时切勿过度拥挤,相邻的鸟笼可以用隔板隔开。同时应当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对于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患者,患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和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差的人士,最好远离鸟类,避免感染。
王成国提醒,如果家里养鸟的话,要定期观测鸟的状况,如果鸟出现了发热、倦怠、乏力、不吃东西、不想飞这些情况,要考虑鸟是不是生病了,要小心对待。饲养鸟类要注意避免接触病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且要经常对鸟类居住环境进行无毒消杀。近距离接触鸟类或排泄物时,可佩戴口罩、手套,之后及时清洗双手。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十堰晚报 记者 张贞林 特约记者 蒋辉)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