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十堰市发改委获悉,全市“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9月底,共收集企业问题1925件,解决1696件,解决率达88.1%,企业突出问题得以及时化解。全面落实减、免、降、退、返、缓、补政策,已为全市33.3万户(次)市场主体落实税费优惠政策69.3亿元、人社系统政策金额3.1亿元等;1至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万余户,新增“四上”企业和投资法人640个,位居全省前列;民间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居全省第一,占全部投资比重77.3%,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更强。
自5月以来,十堰聚焦“问题解决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服务保障到位、要素供给到位”,结合实际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安排部署,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推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高位推动全面覆盖。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等机制统筹开展活动。下设综合协调、问题收集、融资信贷、用工保障、交通保障、企业办证、市场拓展、用能保障等8个工作专班,分工协作开展活动;落实“三方包扶”,32名市领导包扶67家企业、78家市直部门包扶771家企业、县市区包扶其他企业,实现2860家“四上”企业全覆盖。
压实责任深入推进。落实“四张清单”管理制度,制定责任清单,确保“企企走到”;建立问题清单,保障多渠道汇集企业诉求;细化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到专人、到职能、到时限;晒出效果清单,开展办理结果在线评价,第三方定期回访评估,企业填写满意度测评等。走访念好“六字诀”,严格执行访企业、看一线、听诉求、送政策、报信息、促落实等六大服务标准。助力企业当好“六大员”,即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当好“参谋员”;加强政策宣传,当好“宣讲员”;解决企业困难,当好“调解员”;督导疫情防控,当好“指导员”;排查安全隐患,当好“督导员”;定期回访满意度,当好“服务员”。
重质重效形成闭环。建立四个渠道收集问题机制,将收集的企业问题全部录入企业“亲清”服务平台,明确提交时间、包联干部、问题描述等,确保问题精准分类。实行在线精准交办、结果在线反馈,确保承办单位在2小时内签收、2个工作日回复办理意见;跟踪回访评估,形成“发现—汇总—交办—解决—反馈—评估”工作闭环。
对症施策全力保障。针对融资难问题,出台财政贴息和再贷款协同等文件6个,开展36场金融助企纾困专项行动,1704家企业共签约372.23亿元;为132家企业发放“产业升级贷”7.78亿元;创新推出“排污权+收费权抵押”“排污权+其他抵押”融资模式;通过“动产+保险+期货”活体抵押绿色贷款,首次实现了动产、保险和期货三者融合。针对用工难问题,“靶向培训”直接输送到企业上岗1.1万人;出台促进“夜经济”发展措施,开放61个便民夜市,带动直接就业2万人;实施“3万大学生留(回)堰计划”,达成就业意向9370人。针对办证难问题,整合办事环节38项,精简材料87项,化解21个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共为103家企业提供免费“帮办代办”服务。针对用能难问题,推行“用能管家”机制,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向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争取到3700万元推进转供电改革;落实“欠费不停供”“先用电后付费”措施;建立水电气热油日监测制度,制定有序用电预案,迎峰保供期间未发生“拉闸限电”。
长效机制防范反弹。根据国家和省系列稳增长政策,聚焦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焦点问题,结合十堰实际出台制定具体措施“138+36条”,出台实施细则109项。落实和出新、规定和自选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精准滴灌”,防范问题反弹。
抓严督办跟踪问效。全面自查“回头看”。定期调度活动开展情况,针对重点问题进行会商研究。通过定期督办提醒、平台发送短信等方式促进各地各部门加快问题解决进度。组建联合督察组,深入各地各单位、有关企业开展专项督查。进行线上问题反馈和线下实地回访满意度调查,线上反馈满意率99.48%;线下反馈满意率100%,全面提升活动成效。
下一步,全市上下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加快存量问题清零销号,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活动,深入落实惠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切实助力企业发展。(十堰日报 记者 刘俊 岳艳霞 通讯员 金鑫)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