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元生
玄岳门与“以道治国”的理念
武当山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石牌坊的俗称,位于遇真宫东一里许,西临玉虚宫,东有水磨河,南有遇真宫,北临丹江口水库,建在垭脖中。此牌坊是由三门四柱五楼式组成的古典石建筑。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明世宗朱厚熜敕建,牌坊高11.9米,宽14.5米,凿榫而成,牌坊额正中镌刻着世宗亲书的“治世玄岳”四个大字。“玄岳”是嘉靖皇帝对武当山的封号,以彰显武当山的显赫地位;“治世”是嘉靖皇帝希望用武当道的精神治理国家。
此牌坊由时任工部侍郎陆杰精心设计,治世玄岳,分别刻于碑坊两面,不分正面反面,意为神灵不分贵贱,待人一律平等。牌坊的额坊、檐椽、栏柱上以浮雕、镂刻和圆雕等手法,绘有仙鹤游云、道教人物等图案,顶饰鸱吻吞脊;檐下坊间有各种花鸟图案;坊下鳌鱼相对,卷尾支撑,五檐飞举。1988年1月13日,此牌坊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认为,进入玄岳门即踏上登山的古神道,亦为武当山仙凡分界线。古人认为,“进了玄岳门,一生交给神”。因此,旧时玄岳门前建有回心庵,灵宫殿,玄都宫等,供奉着鎏金灵官,六甲神像等,以提示香客游人至此“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凡夫百姓跪拜从此开始”。须怀着敬畏之心,虔诚敬神,洗心入静入玄岳门,不得心怀恶念,高声喧哗,污言戏笑,否则将会受神灵惩罚,甚至降灾受难。
据《明史精华》记载:明世宗一生信道、尊道重道,晚年更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念,重修武当时,敕建玄岳门,并亲书“治世玄岳”四个大字作为牌匾。古人以为,牌坊即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或用于歌功、颂德、明志,或以点缀名山、胜景、园林。明世宗敕建“治世玄岳”牌坊,无疑是为了传递他“信道重道、以道治国”的理念。
净乐宫与“嗣传呈祥”的愿景
净乐宫为武当山九宫之首,现位于丹江口市郊区丹赵路,原址位于原均州城内。据《太和山志》记载:“祖传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麋,而均即麋地,故以名宫焉。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年),永乐皇帝敕建玄帝殿,圣父母殿等大小为楹197间,赐“元天净乐宫”为额,到明嘉靖年间,该宫已扩到520间,占地121785平方米。
净乐宫于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毁于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年)动工重建,六载而成。乾隆元年(1736年)又遭火焚。宫内原有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宫门、二宫门、正殿、二圣殿、方丈堂、斋堂、浴室、神厨、神库、配舍等,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
1958年,因兴修丹江口水库,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生乃人之本能,万物之本能,家庭乃至国家之希望,道家理论之基础,所以作为净乐国太子的出生地净乐宫,无疑要根据神话传说营造并传递武当设计建造者“嗣传吉祥,生生为乐”的美好愿望。现如今“旧的净乐宫已潜汪洋守故土,新的净乐宫开门迎宾展新姿”。观景忆史,愿读者品鉴。
遇真宫与帝王“迎贤如渴”的情愫
遇真宫,又名“会仙馆”,位于武当山凤凰山麓,海拔174.7米。明成祖朱棣与其父朱元璋一样敬慕张三丰,多次派人寻访而不遇。为了表示对张三丰的敬慕,遂在武当山凤凰山建遇真宫以示对张三丰的仰慕和纪念。
遇真宫背靠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为望仙山,右为黑虎洞,山环水抱,有仙室灵境之美。遇真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有遇真殿、山门、廊坊、东西方丈、斋堂等大小为楹97间。于嘉靖年间扩建到殿宇396间,成为武当山唯一一座供奉张三丰鎏金铜像的宫殿。
遇真宫现存殿宇33间,保存至今的有祖师殿等,现存宫墙较为完整,长697米,高3.85米,厚1.15米。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斋堂、真仙殿、山门等。院落宽敞,道房幽雅,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四周饰斗拱,后檐毁,现封檐。面阔进深为三间,面阔20.30米,进深11.15米,高11.23米,单檐飞殿,彩绘朱墙、巍立于饰栏崇台之上。
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和张三丰鎏金铜像,张三丰像高1.415米,身着道袍,头戴斗笠,脚蹬草鞋,风姿飘逸,栩栩如生,是十分珍贵的明代艺术珍品。遇真宫作为武当山由朱棣敕建的唯一尊祀张三丰的宫观,其建筑理念传递着两代帝王“仰慕祖师,迎贤如渴”的情愫。
2003年1月19日晚,遇真宫失火,大殿及三间厢房焚毁。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遇真宫原地抬升15米,使遇真宫在原址原貌的基础上得到有效保护。
玉虚宫与“逢时而兴”的诉求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因真武神曾被封为玄天上帝和玉虚相师而得名。在永乐大建宫观之前,是遇真宫故址,永乐大建宫观后,又在玉虚宫东约八里处敕建“遇真宫”。明《大岳志略》卷之三曰:宫在展旗峰北,遇真宫故址,为张三丰之庵。真仙尝语人曰“此地他日必大兴”,而去之。明朝大修武当时,这里是大本营,又因明朝历代都有军队驻营于此,又称“老营宫”。
其位于武当山北麓,坐落在一片约5平方公里盆地上,海拔189米。众山围护,地势开阔,此宫建筑采用宫庭建筑方式,利用盆地平坦地势,以严谨中轴对称布局,建筑重重飞金流碧、富丽辉煌,周护八方宫墙,展现了帝宫威武、庄严肃穆的皇家风范。
玉虚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维修扩建,宫内建有真武殿、启圣殿、张仙洞、碑亭、望仙楼、真武洞、真武坛、泰山庙、东西道院等2200间,宫内玉带河萦回缠绕,亭台桥榭宛如仙宫,后管领关帝庙、太上观、玉虚岩、回龙观、八仙观,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玉虚宫的规模,时为武当山之最,被誉为郡城都市。惜清代和民国时期轻视道教,致使宫观大部毁于兵乱和自然灾害,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玉虚宫仅存有山门、父母殿、云宫、配房等。宫内四座碑亭巍然对峙,内存巨石雕凿的赑屃御碑,为海内外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极为珍贵。199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抢救工程之一,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先后拨巨资对玉虚宫进行修复,抢救修复了部分庙宇等,现宫内绿翠如茵,一派生机,虽不见当年“帝宫威武庄严肃穆”的皇家风范,但其建筑理念却清楚地传递了建设者“仙灵真源,逢时而兴”的人文追求。
编辑:吕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