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白+黑”经营 十堰点亮旅游“新夜态”

时间:2022-07-27 08:54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夜幕下,在武当山玉虚街逛庙会,去竹溪十八里长峡体验篝火晚会,在张湾区回龙村观荷赏月,到郧西县王家坪村听红色故事……

进入暑期,十堰旅游市场快速升温,景区纷纷开启“白+黑”模式,深挖文化特色,整合非遗、餐饮、休闲文娱等配套资源,丰富夜游、夜购、夜食特色旅游产品,在满足民众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经济活力,拉动消费增长。

1658880708500

7月15日,武当山玉虚街非遗庙会,无人机天幕秀吸引大量游客。(通讯员 徐刚 摄)

武当山

夜色亮起来 游客留下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冯开春 徐斌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是曾经的武当山旅游。

如今,非遗庙会、南岩景区亮化、梦幻武当演出……夜幕下的武当山,灯光璀璨,夜生活、夜美景、夜文化,把游客留下来,为武当山旅游注入新活力。

政府搭台:夜游活动人气飙升

7月15日晚,武当山下玉虚街,流光溢彩、游人如织。

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停留在200米高的天空,变幻出金顶、龙头香、太子坡等武当山地标及“问道武当、养生太极”等字样。

随后,刚柔相济的武当武术表演,“黄榜荣辉”“榔梅呈瑞”等实景演出,还有武当道茶、古风舞蹈及传统民俗节目轮番登台,向游客呈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全长770米的玉虚街,去年入选“省繁荣夜间经济集聚区”,其主打产品,便是这场“武当非遗庙会”。“融道家文化、武当武术、民俗风情为一体,涵盖餐饮、土特产销售、文创等多种旅游业态,游客参与性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依托庙会,玉虚街引入捏糖人、拓印、道服、葫芦画、根雕等非遗项目,实现一店一品,彰显武当特色。

去年3月以来,非遗庙会已举办40余场。

该负责人介绍,大型太极功夫秀《梦幻武当》也计划于近期重装上阵。这台演出应用国际先进的声、光、电科技和舞台机械,演绎“二十四涧水常流”“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武当胜景。

武当山上同样亮点纷呈。

去年,南岩景区启动亮化工程,形成夜间景观环绕带,给游客带来全新的夜游体验。“夜景漂亮,山上凉爽,吃完饭在这里散散步,很舒服。”游客李先生说。

南岩停车场每晚露天放映红色电影,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乌鸦岭大岳原宿总经理伍裕红说:“夜晚有看的、有玩的,越来越多游客在景区住下来。一到节假日,一房难求。”

今年暑期,武当山景区推出史上最大力度优惠:对全国游客门票半价、对全国在校学生免票;再加上一系列夜游活动刺激,武当山旅游市场快速恢复。目前,游客数量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

民宿唱戏:特色产品留住客人

游客来了,怎么把他们留住?武当山民宿各显神通。

马蹄形山坳间,参差坐落着8栋独立院落,院落间的草坪上,开着红花,有蜻蜓飞舞。“师傅的山”精品民宿,位于龙王沟村,去年8月开业,不到一年,营业额超300万元。

负责人蔡勇介绍,进入暑期,民宿入住率达九成,客户多为高端人群,运营团队每周安排不同活动,如慢时光音乐节、西瓜节、泼水节、森林音乐会等。

“露天电影、篝火晚会最受欢迎。”蔡勇说,民宿远离村落,不用担心扰民,客人们围聚一起,看场电影、唱首歌,从陌生变得熟悉,甚至成为朋友,“民宿已不止是住宿功能,还满足了客户的社交需求。”

元和美宿紧邻武当山景区山门,改造民居,引入茶、医、功、书等道家文化,追求“轻旅行、慢生活”。

这家民宿现有44件客房,7月份入住率约八成,客户群体多在20岁到45岁之间。“年轻人多,喜欢刺激,我们开发剧本杀,吸引他们住下来玩。”负责人张显峰介绍,元和民宿的经营面积近万平方米,有许多老房子,还有武当八观之一的元和观,剧本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一个模拟的武侠世界。目前,剧本已创作完成,还请了玩家试玩,“推出后,希望能成为爆款。”

竹林小院、月影萧声,7月23日,青山居民宿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如期开讲,民间文化学者陈胜讲解《道德经》。

青山居开业于2015年,老板吴高斌是本地人,从小喜欢武当文化,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周六晚举办一场“文化沙龙”。“最初是自发的,后来人越来越多。”吴高斌说,每场沙龙的听众约三四十人,有主讲人,更多时候大家喝茶、聊天,讲些民间传说。

许多客人慕名而来,包括一些外地文化团体。“文化是武当山的核心吸引力。”吴高斌说,游客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单纯的游山赏景,一次就够了,能让人沉迷其中的是文化,“我们的目标是做一家有文化的民宿。”

1658880739428

7月24日,张湾区回龙村荷花节开幕,百亩荷塘边游客如织。(通讯员 王振江 摄)

张湾回龙

夜赏荷花 美哉小山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刘涛 戴妙

“烤玉米卖了168个,创纪录啦!”7月24日22时,喧嚣了大半天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慢慢安静下来,62岁的鲍承忠笑呵呵地收起了摊子。

回龙村在堵河畔,原先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9年起,黄龙镇先后投资3000万元,将近百亩的荒滩地开发成荷塘,配套发展小水果种植、民宿、森林康养等产业,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0年,村里第一次举办荷花节,3个月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有村民卖小吃‘蛤蟆咕咚’,一个月卖了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勾棚棚说。

尝到甜头,回龙村将荷塘改造升级:新建6条塘间步道,让游客可以深入荷塘,近距离赏花;在荷塘四周增加人造喷雾,营造仙气飘飘的氛围;亮化村居,打造灯光秀。

7月24日,第二届回龙村荷花节开幕。“最近持续高温,白天热。我们把荷花节放在晚上,一方面凉快,另一方面也把客人留下来。”勾棚棚说。

傍晚开始,百亩荷塘里游客如织,赏月观花、漫步闲谈,还有的登上乌篷船,零距离体验“莲叶何田田”。

荷塘外,夜排档的啤酒、烧烤也已上桌,乡间田园的烟火气在游客推杯换盏间被点燃。“吹着风,看看花,喝啤酒,这感觉和在城里不一样。”十堰游客张先生说。

村子里,几间透明玻璃房中,村民正用石磨做豆腐、面粉,有游客看得兴致勃勃,当场购买。勾棚棚说,邻近几个村都有特产,如鲍湾村的葛根、狮子沟村的蜂蜜、朱庄村的蓝莓酒,可惜“藏在深闺无人知”,这次,都在回龙村游客中心设了展销点,“争取多卖一些,把品牌打响!”

竹溪向坝

篝火“点燃”民歌之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郭军 刘三宝

从竹溪县城到向坝乡,车程约5小时,途经陕西省镇坪县、重庆市巫溪县,其间经过中国地理中心鸡心岭,海拔约1800米,一脚踏三省。

重庆游客陈启明一家4口,开着房车,已在向坝乡安营扎寨一个星期。白天,游览十八里长峡——这条峡谷全长18里,飞泉流瀑、鸟鸣翠谷,适宜避暑;到晚上,去民歌广场参加篝火晚会,听有名的向坝民歌。

向坝民歌是秦巴山区特有的民歌,以山歌、号子、小调为主要表现形式,2009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杯酒儿慢慢斟,双手举杯敬寿星,劝你喝了这杯酒,愿你越活越年轻……”

“一坛酒儿百年装,有情地久天又长,送妹一坛苞谷酒,要想哥哥天天尝……”

篝火晚会是向坝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的。负责人介绍,进入暑期,每天有数百游客来到乡坝乡,很多就是冲着篝火晚会和向坝民歌来的,“一方面,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让老民歌手带一下新民歌手,把向坝民歌传承下去。”

夜幕下,篝火映红脸庞。西安游客杜飞说:“听民歌,感受山区民俗和村民的热情,特别开心。”

广场边,村民支起小煤炉,蒸煮、烤焙自家产的玉米棒、洋芋,出售给游客。袁晓敏夫妇各守一个摊位,搞起PK经营。袁晓敏说,3个玉米棒才能剥1斤玉米粒,卖1.2元,而一个烤玉米能卖3元,“只要不下雨,都会出摊,一晚上能卖100多块钱。”

狂欢过后,游客们返回各自民宿。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向坝乡已建成生态农家养生旅馆60家,培植双坪村为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村,融“赏生态、听民歌、住农家”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初步成型。

郧西王家坪

“红色游”闹热乡村夜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邹景根 徐光意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7月3日晚,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村滨河夜市灯光璀璨,几百名群众在红歌快闪带动下,齐声高唱,气氛热烈。

王家坪村是全国文明村,是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坐落村内的鄂豫陕革命纪念馆,是王家坪红色文化之魂。

近年来,王家坪村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打造出红色文化展示区、安幼养老示范区、红色旅游商品一条街和红色主题餐饮一条街,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如何让远方的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该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采取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群众参与的方式,以红色演艺文化为内容,打造王家坪红色夜间旅游消费聚集区。每当夜幕降临,声光电技术打造“红色时光”,游客在快闪带动下,高唱红歌。原创大型红色剧目《一张传单的故事》,观众身临其境,被带回充满奉献的革命年代。以军旅体验房、民居等多种主题房型组成的20余间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入住率日日爆满。还有红色餐饮一条街、农家乐里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小吃、茶吧、果吧等,让游客感受特色风情。

“白天带孩子参观游览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文化,晚上逛夜市、吃烧烤、唱红歌、看红剧,很有意思。”游客李宝海介绍,王家坪村原来旅游模式单一,只能在白天“看看”,现在有夜市了,更多游客选择放慢脚步“留下来”。

“到夜市摆地摊的村民每晚有近百人,3日一晚上就卖掉水果1000多公斤、玉米300多公斤。”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宏介绍,夜市为村民农产品带来销路,农户通过烤玉米、运葡萄、拉桃子、摆西瓜摊等,实现增收。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