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增长8.6%,湖北位居全国第一!

时间:2022-05-29 19:10 来源:湖北发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5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第八场新闻发布会,有哪些亮点↓↓↓

2017-2021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由8%提高至10.9%,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由16.26%提高至20.63%,规上工业利润率由5.68%提高至6.48%。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迈上5万亿台阶,营业收入达4.92万亿元。

今年1-4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在全国12个工业大省中居第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占比升至11.4%。电子设备制造、医药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2%、21.9%。

实施技改提能,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2017-2021年,全省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24万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39.9%提高至47.1%。以化工行业为例,目前湖北省化肥、磷肥、精细磷酸盐等5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第一磷化工大省和全国最大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磷化工规模占全国比重38.4%。

武汉化工园区实施重大技改项目42个、投资8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中国化工园区20强。食品(含烟草)、机械、石化等3个行业营收突破6000亿元。

强化创新增能,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

2018—2021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工业营业收入由7553亿元增加至10964.3亿元,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年均增长15.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0.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由11.4%升至21.8%。2021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2%,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0.9%。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聚焦工业“五基”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仅2021年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29个,全球首款128层闪存芯片研发成功,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单通道速率世界领先,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3S)技术水平全国一流。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光谷科创大走廊和9个湖北实验室加快建设,先后建成7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0%,较2017年提升13.1个百分点。

三是优势产业加速壮大。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提速,新能源整车和动力电池巨头纷纷落户湖北,一批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超60万辆。2021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辆,同比增长3.8倍。“光芯屏端网”产业加速崛起,已形成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通信及网络应用等全产业链优势,成为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中小尺寸面板基地、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及移动终端基地。2021年,电子信息行业营业收入达到6928亿元,较2017年增长21.9%,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4.9%。

深化融合赋能,数字经济抢跑新赛道

2017-2021年,湖北省数字经济规模由1.2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占GDP比重由33.8%升至42%,数字经济已成为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落户武汉,2021年标识注册量达到72.23亿个,日均解析量813万次;全国首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汉建成上线;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成5G基站7.24万个(其中5G宏基站5.4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13.6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7个。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达11.3万架,居中部第一。

二是数字产业化呈现加速集聚之势。60余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鄂设立总部或第二总部,其中百亿级企业9 家、高新技术企业逾2000 家。武汉获批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2184.74亿元,约占中部地区的52%。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全省累计上云工业企业4.02万家,企业上云率达39.4%;在建5G全连接工厂达到108个,建成全球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52家、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32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30个;格创东智公司的智能平台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注重生态蓄能,绿色制造擦亮新底色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五年来共淘汰过剩平板玻璃产能775万重量箱,炼钢产能50万吨,水泥产能410万吨,电解铝产能16.5万吨;关闭退出31处煤矿企业。

二是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2017-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39家,实现了“搬新搬高搬强”。以宜昌为例,经过三年攻坚,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130多家沿江化工企业“破茧新生”,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其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并在11个沿江省市推广。

三是综合施策推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直面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出台《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地方立法并将磷石膏纳入环境保护税税目,趟出了磷石膏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和磷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路。

突出服务添能,优质企业构建新梯队

2017年至今年4月底,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8家。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7054家,其中营收过百亿的30家、过500亿的6家、过千亿的2家。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