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白孟尧 沙正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从先秦流传至今的《孺子歌》诗句,记录了沧浪文化的思想内核。作为汉水流域重要的文化构成,多年来居住的丹江口地区的王永国,致力于沧浪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梳理出一套全面完整的“沧浪”文化理论。他多年的无私奉献和潜心研究精神,也值得所有人学习。
今年74岁的王永国出生于郧阳区柳陂镇。1958年,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11岁的王永国举家从原郧县搬迁至此。均州古城的雄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为他日后深入研究这片土地的文化,埋下了种子。
做文化研究,王永国是“半路出家”。他深知,要有所收获,就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0多年来,王永国在全国20多个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新华书店、收藏品市场以及社会上,广泛的收集历史文化资料。
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2012年11月,王永国著作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沧浪文化研究专著——《沧浪地源考》。全书细致考证了沧浪文化的相关史料,从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开始,沧浪便于均州结下了难解的缘分。
如果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是“沧浪”在史书《尚书·禹贡》上的最早记录。那么后来,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则赋予了沧浪之水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王永国:2500年前,孔子闻《孺子歌》,他把沧浪之水上升到人文之水,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这就使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又大大提升了一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沧浪文化。
自孔子后,《楚辞·渔父》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记录了屈原对沧浪文化在清廉文化方面的实际运用。后又经由孟子、司马迁、班固、郦道元等人的记载、传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丹江口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陈志刚:沧浪文化讲究的是一个人文文化,在历史上,沧浪文化教会了我们“仁义礼智信”,放在当今,就是要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保一江清水北送,如今,沧浪文化在均州地区的遗址,大部分都淹没水下。但王永国研究沧浪文化的决心,却没有因此停止跳动。近年来,他牵头成立了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开办了沧浪文化博物馆,有进一步出版了《神奇的文化丹江口》、《沧浪之水——丹江口》等书籍,使“沧浪”这个词语连同沧浪文化被大众所熟知。
现在,以“沧浪”为名的景点和路桥,在丹江口地区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王永国十分欣慰,他深知,这是沧浪文化越来越被大众熟知的证明,也是沧浪之水在历史长河里奔流不息的永续动力。
编辑:喻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