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立纬退休后坚持学习,希望发挥余热继续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近日,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工作人员赴北京、沈阳、青岛等地,走访慰问我市易地安置和异地居住的老干部,并向他们介绍十堰社会经济发展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在北京的老党员钱立纬家中,年近九旬的他讲述了自己红色家庭的故事,以及自己在党的领导下,支援二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点点滴滴。
出生红色大家庭 曾参加国庆一周年大典
今年89岁的钱立纬和蔼可亲、思路清晰。1932年,他出生在咸宁的一个红色大家庭。他的叔公钱亦石是知名教育家、理论家;钱亦石的女婿是知名音乐家冼星海;他的姑妈钱瑛曾担任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他的叔叔钱道厚也是我国早期的革命家。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钱立纬是湖北省立高中三年级学生。为了迎接解放,学校提前发了毕业证。钱立纬满怀欣喜,决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武汉秘密招生,钱立纬被保送到空军长春第二航校。
同年9月,钱立纬来到长春第二航校,被编到仪表大专班,并任班长。钱立纬回忆,航校10月1日开学,教师都是苏联人,连翻译都是苏联东方语言学院的毕业生。学员大部分是从全国陆军选来的25岁以下的连、排干部,文化程度都是小学二、三年级。
由于文化水平不齐、语言不通,钱立纬被聘为辅导员,经常代替老师向学员讲课。
1950年6月19日,中国空军第一支航空部队--空军第四混合旅(太平洋部队)在南京成立,辖两个歼机团,一个轰炸团。钱立纬就是轰炸团的一员。这一年,钱立纬和战友们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参加国庆一周年大典。不久,他们又回师东北,参加抗美援朝,获得了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2年,钱立纬调到空军航校任教,年年立功授奖,被评为模范教师。钱立纬骄傲地说,中国第一批女子飞行员是他的学生。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他创造了“教、学、做”三合一教学法,即:以“做”为核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这一教学法在全校推广,钱立纬立了三等功。
深谙教育教学规律 推动二汽教育走向规范化
1959年,钱立纬转业到内蒙古乌达矿务局,被任命为三矿教育科长,负责组建三矿子弟学校,并在工人中开展“扫盲运动”。后来,他的职务不断提升,为矿务局的教育事业作了重要贡献。其间,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合签成立了内蒙古职工大学,该大学向全区煤炭系统职工招生,钱立纬担任该校副校长。
1981年,钱立纬被调到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公司)任教育处副处长,主管业务。
钱立纬回忆,当时二汽教育很分散,一厂一校,而且是一条龙办学(即小学办到高中),教师多由职工家属兼任,素质普遍不高。
“1981年,高考上省线的人数仅有17人,家长不安心,纷纷把孩子送到外地。”钱立纬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时任二汽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黄正夏的支持下,他大刀阔斧实行教育改革,压缩高中数量,大办职业教育,将二汽20所高中压缩到两所,将原二汽八中改为职业高中总校。二汽大部分专业厂均办职业高中分校,为二汽建设发展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
同时,钱立纬力推在职业高中总校办幼儿班,在教师进修学校办中师班,华中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二汽培养了200多名教师。西安有关院校为二汽培养了200多名大专生,实现了二汽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钱立纬还推动了二汽学校学制改革,由10年制改成12年制。他率先在二汽小学开设外语课,使二汽中小学教育逐步步入良性循环。3年之后,二汽高考上省线的学生稳升到100名以上,家长都十分满意。
钱老说,他是第一批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1985年在北京成立)的教师,他还在二汽成立了陶行知研究会。1995年,钱老从二汽离休。后来,他到北京居住后,发挥余热,和陶行知研究会相关同志一道对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指导。
“这次十堰市委老干部局同志到北京来看望我,让我感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钱老深情地说,自己曾两次得大病,生命垂危,党组织及时伸援手,帮他渡过难关。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钱老说,如果不是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中国,一路看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他感到很欣慰,希望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好。(十堰晚报 文、图/记者 张贞林)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