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十堰 |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时间:2021-03-27 07:35 来源:长江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十堰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全市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以时不我待的“犇”跑姿态,释放出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从“制造”到“智造”

现代新车城跑出“加速度”

在十堰市茅箭区的湖北正奥比克希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每5分钟就有1根主线束下线,从单一配套商用车,到目前涵盖乘用车、新能源车、工程机械车等多个领域,今年产销规模有望创历史记录。

湖北正奥比克希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林:“我们1月份实现了开门红,实现产销7600万,2月份7300万,3月份预计达到9000万,创历史最高纪录。”

产销两旺、创历史最高,是源于企业对技改的投入。三年来,湖北正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技改和研发,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工厂建设。其中,联合其他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汽车线束全自动压接、插装一体机,与60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相比毫不逊色,而购置费用只需要200多万元。

湖北正奥比克希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林:“这台设备可以节约6个人,实现了五道工序的合一 24小时不停地生产,达到了减人增效的目的。”

湖北达峰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同样享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福利,生产线上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

湖北达峰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峰:“这几款换挡器现在日产量大概达到5000(件)左右,订单目前已经排到了6月份,产值可以达到5000到6000万。”

日产5000件,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产量。5年前,湖北达峰汽车还是一家生产传统拉索产品的企业,随着汽车行业传统拉索产品电子化发展的趋势,开始向电子换挡器进军,通过人才引进,建立实验中心,研发了自动生产线和检测设备,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湖北达峰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峰:“我们的防错率达到100%,最后的总检工序采用机器人自动检测,检测的结果和换挡器上面的二维码是一一对应的,可以实现可追溯性。”

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企业带来质的提升,公司目前拥有11项发明专利,预计今年产值可以达到1.2亿元。

十堰市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程冰:“‘十三五’期间,我市商用车迈向中高端,乘用车从小到大,新能源车快速成长,开创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新格局。”

科技创新激活“新动能”,跑出“加速度”。“十三五”期间,十堰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68.6亿元增加到406.1亿元,占GDP比重由13%提升至21.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62家增加到3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由1.37%增长至1.93%,为“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打下坚实基础。

房县:科技“魔法棒”  虎杖变成“金疙瘩”

以前不起眼的传统药材虎杖,现在竟然成为村民的“金疙瘩”。位于鄂西北山区的房县,许多村民靠种植虎杖走上了致富路。

眼下正是虎杖丰收季,这两天,房县门古寺镇东河村村民赵明生正忙着在地里采挖虎杖,三年一茬的收成让老赵格外欣喜。

十堰市房县门古寺镇东河村村民赵明生:“我从2017年开始种虎杖,种了40亩,一亩能挖5吨,2000块钱1吨,40亩可以赚20万块钱,这个效益很好,我今年准备再发展20亩。”

几年前,虎杖在房县还是个新鲜词,如今却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这都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张勇洪博士团队科研成果。

湖北医药学院副教授张勇洪:“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希望选育到更适合房县本地栽培的虎杖,达到虎杖的最优栽培管理模式,实现虎杖产业的种植规模化,进而推动这个加工产业,进一步地深化升级。”

十年磨一剑,张勇洪博士团队经过无数次实验挖潜,一次次往返于十堰和房县之间采样研究,终于在近两年研究出了适合在房县本地栽培的虎杖,并且这个项目还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成果应用在多家企业和合作社,湖北省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项目的支持下,种植规模和产量翻了一番。

湖北省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仁平:“未来我们的基地要发展到7万亩,我们的产值原有5000万增加到7000万,我们未来预计要超过1个亿。”

与此同时,项目还带动了房县53个村6000多农户从事虎杖种植,人均增收3000—5000元。

十堰市房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袁涛:“目前全县虎杖种植面积达3万亩,亩产量在10000斤以上,可以实现产值1亿元,整个虎杖产业每年可以实现产值3亿元左右,为全县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十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6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7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64亿元;

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48.1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武当山地区为主体,高、中、低山相结合的中药材产业带。

郧西:“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郧西县,多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让荒山沟变成“金银川”,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郧西被纳入全省首批14个创新型县市名单。在郧西,科技之光点亮乡村振兴的惊喜随处可见。

一部手机就能浇水施肥,在郧西县智慧农业休闲示范区蔬菜大棚内,基本见不到工人,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智能水肥一体化操控系统,只要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基地各个蔬菜大棚的喷淋、滴灌等设备开启及关闭,达到节水节肥效果。

十堰市郧西智慧休闲农业扶贫示范区董事长王建林:“肥料直接放在施肥罐里面,从机器上直接打过来,实现精准施肥,同时省水省肥省药。”

新技术让蔬菜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十,而新品种则给村民带来新希望。这几天,郧西县科经局工作人员正走进田间地头,察看从云南引进的新品种珠芽魔芋的长势情况。

十堰市郧西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业国:“今年大概一亩能达到5万块钱的收入,那就不得了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种新品种魔芋是在湖北省科技厅和武汉市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的,通过土壤改良和解决了软腐病这个老大难后,才在郧西县成功落地。

十堰市郧西县民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志斌:“通过两年试种,珠芽魔芋在我们这里软腐病抗住了,产值效益每亩地能达到3到5万块钱,给我们种植户增加了信心。”

近几年来,郧西县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开展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壮大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六郎乡在村里建起了循环槽生态养殖基地,在“静水”池塘实现了“活水”养鱼,既实现了产品可控,又达到了零污染的目标。

十堰市郧西县六郎乡循环槽生态养殖基地技术负责人陈勇:“这个鱼养出来的品质,它就像我们传统的汉江河鱼的品质是一样的。”

如此绿色健康、利润可观的养殖模式,短短2个月便增加了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目前,这种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已在郧西县六郎乡成功推广。山沟沟不仅能养翘嘴鲌,还能种出羊肚菌,在不远处的安家乡长岗岭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羊肚菌。

十堰市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党支部书记毛德均:“自从省科技厅到我们村来帮扶以后,我们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以前的不足3700块,到现在的7800块收入。”

科技,让秦巴山腹地的郧西县充满了活力,争取和实施国家省市县级科技项目达到70多个,引进科技人才达到100多人次,搭建国内创新创业平台50多个。

十堰市郧西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业国:“下一步我们将在科技项目,争取与实施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搭建,科技投入,科技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

近年来,十堰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一主三大五新”产业布局,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排名持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增添强劲动能。

十堰市科技局规划财务科长陈红:“‘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建设秦巴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建成国家创新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为抓手,以十堰国家高新区为主体,高规格建设十堰科技城。”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