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十堰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创优外部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一大批企业依靠技术研发、改造,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2月18日,湖北省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吹响科技强省建设号角。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十堰经开区,记录下与之相关的几个故事。
2月19日,华阳公司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华阳:代工工厂蜕变“小巨人”
2011年1月,省经信厅发布全省首批1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湖北华阳汽车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入选。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5年前,华阳与这样的标准还相距甚远。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5年,外资控股,定位是代加工工厂。“在外资看来,工厂是工厂,公司是公司。我们就是根据图纸加工、生产。”副总经理梁宏记得,2016年,华阳产值仅5600万元,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7年,中方回购股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研发。
“技术中心最初5人,慢慢增加到十几人,现在二十多人。”梁宏说,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2020年达2000万元。
高涛是华阳的首席技术官。2018年,研发团队希望购入一款模拟计算工程软件。高涛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递交申请,高层当场批复同意。“一款软件86万元,在很多公司,还真不舍得。可在华阳,只要研发需要,说买就买。”高涛说。
他带记者来到公司实验室,一台卧式机器正在检验一款新产品。“每8秒踩一次刹车,要踩20万次,大约20天。通用标准是10万次。”高涛说,以前做新品测试,需到襄阳国家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排队;华阳投入500万元,自建实验室,研发速度大幅提升。
技改也不遗余力。华阳的生产车间原是230台传统机械,现在换成148台数控机床,24条半自动生产线。“以前一条线要7个人,如今只要2个人。”高涛今年有两项任务,一是再上一条生产线,投入700万元,生产效率是目前的3倍;二是对现有生产线做自动化升级。
现在,华阳冠状蹄制动器、冲焊蹄制动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楔式制动器产品是国内唯一批量装车的商用车制动器。公司耗时2年为东风商用车研发一款产品,上市当年,销售12万只,新增收入4000多万元。
与研发齐头并进的是公司产值。2018年,华阳产值1.8亿元,2019年2.2亿元,2020年2.95亿元,2021年的目标是3.5亿元。
“创新永远是主题。”梁宏说,华阳将继续加大前瞻型科技研发的力度,革新工艺,推出更多新产品,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2月19日,万联达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免维护拉杆。
万联达:300万元研发投入撬动8亿元市场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电极丝切入金属球头,飞溅出炫目的电火花,噼啪作响。片刻,球头被切断。王刚取出样块,检测硬度、金相和淬火层深度。“抽检一天3次,确保球头质量。”他说。
这里是湖北万联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万联达主要生产汽车转向拉杆,各种配件中,球头与球头碗最为重要。
“接触面要光滑、硬度要相互匹配,加工精度在正负0.08毫米。”王刚说,正是这样严苛的技术要求加上创新设计,万联达生产的拉杆“免保养、免维护”。
免维护拉杆,万联达的拳头产品,2020年销售72万件,产值2.2亿元。
前些年,这家公司做贸易,后来生产、销售传统拉杆。
“传统拉杆有10多个部件,结构复杂,还要定期加注黄油、更换配件,寿命仅8个月。”市场调研中,副总经理张秀伟不止一次听到厂商、用户发出这样的抱怨。
行业痛点,便是突破方向。2012年,万联达开始免维护拉杆的研发,3年投入300万元,2015年进入路试,当年底推向市场。
最大的改变在结构。装配之前,先加注进口的专用润滑油;设计上,用橡胶球座替代钢球网和弹簧结构。
难点则是加工。张秀伟介绍,万联达投入近500万元,更新镜面加工设备和数控车床,大幅提高加工精度,“球头与球头碗的接触面从70%增加到85%,稳定性更强。”
相比传统拉杆,免维护拉杆减重3到7公斤,寿命达到3年30万公里,用户的维修、保养费用降低约20%。
2020年,万联达的汽车转向横直拉杆产品在与10余家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东风商用车供应体系。至此,已有70%的主机厂使用万联达免维护拉杆。
“按每年需求600万根拉杆计算,这是一个8亿元的大市场。”张秀伟说,2021年,万联达的目标产值是2.8亿元,未来5年,有望保持每年45%的增长。
现在,万联达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并聘请中科院院士做顾问,每年研发投入500余万元,试验新材料、新工艺,重点是免维护拉杆的“再轻量化”。“做研发,就是要针对市场、有的放矢。”张秀伟说,“必须寻找到行业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只有科技研发助力 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希望经开区的企业都能
走上这条自立自强之路
编辑:董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