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薇团队单针疫苗优势在哪里?专家:意味着可实现人群大规模快速接种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白云怡 胡雨薇】由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于8日公布了在巴基斯坦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疫苗最突出的特点是单针接种,而其他常见疫苗通常需要打两针。这意味着可实现人群大规模快速接种,对社会整体防疫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巴基斯坦负责国家卫生事务的总理特别助理费索·苏丹8日表示,Ad5-nCoV在该国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疫苗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100%,总体保护效力为74.8%,未发生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据介绍,康希诺疫苗属于腺病毒载体疫苗,采用相同技术路线的还有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强生疫苗和俄罗斯的“卫星V”。其中仅有康希诺疫苗与强生疫苗是单针疫苗。今年1月29日,强生宣布其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单剂接种新冠疫苗在28天后,对中度和重度新冠肺炎的总有效率达到66%,在所有研究地区预防严重疾病的有效率为85%。相比之下,强生疫苗虽然也是单针,但其给出的有效率66%是不含轻症的,而且85%的重症预防效力不及Ad5-nCoV。
一名免疫学方面的中国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Ad5-nCoV的有效率数据非常不错,尤其考虑到它是为数不多的单针新冠疫苗,在没有第二针加强效果的情况下,中和抗体滴度很难达到很高水平。“如果非要横向对比的话,Ad5-nCoV的有效率应该与其他疫苗第一针后的数据比。”疫苗领域专业人士庄时利和医生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从表面上看,该疫苗的整体有效率似乎低于其他几款腺病毒载体疫苗,但要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即康希诺疫苗是其中少有的单针接种疫苗。
庄时利和认为,“在腺病毒载体疫苗中,阿斯利康疫苗的数据比较混乱,整体而言双针有效率只有70%;俄罗斯‘卫星V’疫苗的数据比较乐观,双针整体有效率为91.6%,是唯一一种整体有效率超过90%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根据《柳叶刀》发表的相关论文,‘卫星V’第一针后的有效率为73.1%。整体而言,康希诺疫苗单针有效率能达到65.7%,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免疫学专家分析称,单针疫苗接种起来程序简单,可在同样时间段内接种更多人群,即有利于用最短时间保护到尽可能多的人群。庄时利和也认为,Ad5-nCoV可以实现人群快速大规模接种,而重症预防率高,意味着可以大大减轻住院床位的压力。据了解,康希诺疫苗的另一优点是只需在2至8摄氏度下储存,适合运输分发。
不过,此次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的数据未提及康希诺疫苗的有效性是否会受病毒变异影响。此前,强生、阿斯利康等都曾报告疫苗对于南非变异毒株的防护效力有所降低。此外,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免疫学专家还补充称,需进一步观察康希诺疫苗的不良反应数据,因为腺病毒载体疫苗本质上类似一种感冒病毒,在接种过程中可能引发一些感冒症状,是否建议身体较弱的人群接种此类疫苗还需进一步观察。
>>延伸阅读
新闻1+1丨中国疫苗,如何在世界发挥作用?
陈薇院士和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发的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疫苗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保护效率为100%,总体保护效率为74.8%,未发生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作为最早在中国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它意味着什么?《新闻1+1》白岩松连线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共同关注。
双针接种是否有优势?
陈薇院士团队的疫苗是单针接种,有着巨大的优势。那么双针接种是否有它另外的优势?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 邵一鸣:任何事情都是有弊有利,双针接种尽管免疫周期要长一点,可能保证两针接种率方面要下降,但它诱导的免疫反应强度,可以预测它未来的持久性,所以说它各有优缺点。
陈薇团队疫苗进展算“慢”吗?
陈薇院士团队的这款疫苗最早进入人们的视线,也最早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但是今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映会是国药和科兴都已经开始接种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陈薇院士的疫苗“慢”了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 邵一鸣:在新冠疫情来袭之后,不光在我们国家,全球疫苗都是以超快的速度在挺进。那么所谓的“慢”,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控制的太好了,我们只能在没有风险的人群、在国内没有病毒攻击的情况下进行一二期临床试验。但是到三期,一定要有很高的新发感染率,要有大量的病例,才能检验疫苗对疾病的保护效果。我们国内已经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到境外去开展三期临床试验。这就有赖于我们合作的国家,还有合作的机构,他们之间的效率和他们之间的条件,那么有些国家可能发病率也不是最高的,像欧美发病率特别多,进展可以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受限于人的。
我国几款新冠疫苗未来该怎么选?
很多国家一种疫苗都没有,需要大量进口,我国目前已经有好几种疫苗,那么该如何选择?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 邵一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仅是国家决策部门,还跟公众来参与疫苗的接种有关,都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尽管我国有5条技术路线,但每一种疫苗它在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及性上,细分起来这几类疫苗还都是不一样的。从保护效果上来看,最新的mRNA疫苗它的保护效果是在90%以上,灭活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在70%到80%这样一个范围。从安全性上来讲,医学它是一个试验科学,只有通过试验,那么它的安全性的高低、把握度的大小、就取决于试验了多少人,试验了多长时间。灭活疫苗人类已经使用上百年了,整个地球人都用过,所以说它的安全性、对它的把握是最高的。
中国疫苗储存和运输的可及性如何?
中国的几款疫苗储藏和运输保存的环境都是在零上2—8度,但是美国的有效率超过90%,它要求的零下60到70度,大多数国家是做不到的。而中国的疫苗研发一开始就选择了务实,这也是在替发展中国家考虑。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 邵一鸣:我国疫苗的可及性方面,储存、运输环境都在2—8度,而且我们很多企业都做了加速试验,即使在37度保存几周的时间都没有问题,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哪怕运输条件更差一些,我们的疫苗也是能保证质量和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要求零下70度或者零下20度至30度的温度条件,是不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即使在发达国家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也都是很难大规模的人群接种。此外,我国疫苗可及性之所以在国际上受到这么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视,除了疫苗本身科学技术的韧性之外,还跟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国疫苗是公共产品的理念有关,所以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跟我们国家的理念基本是同步的。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