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别院:拥抱道家传统生活方式

时间:2021-01-08 11:01 来源: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武当专题吕-民宿666

□本报记者  李世醒

从武当山集镇,驱车往西南方向驶去,山间林木茂盛道路崎岖,经过15分钟的颠簸,便来到石榴坪村,这里隐藏着一座与世无争的民宿。

民宿建在山顶,在云雾辗转腾挪下,只能看出民宿局部。半山曲径通幽,与世无争安宁。山间轻薄浣纱缭绕,缘分就此开始。

别院的禅意美学

停下车,走过一片荒草,在一处院落前停下脚步。门扉紧闭,呼声无人应,门楣上有几个大字:“太和别院”。一只小狗从篱笆中钻出来,高声咆哮之余,不时扭头朝着院内的房屋张望。片刻,一位道人徐徐走出。

道人名叫李资通,是武当三丰派第16代传人,见有客人,拱手相迎。“太和别院”名为何意?李资通娓娓道来。

武当山原名大岳太和山,民宿位于武当山,名中有“太和”二字,既是地理称谓,也有倡导传统文化,讲究天下大同之意。而民宿虽能遥望武当主峰,但并不在核心,只能用别院相称。

走进院中,一副巨大的八卦图案镶嵌于地面,这是李资通平日练功的场所。每天凌晨,李资通会在这里练习太极拳、黄老养身功、九转回春功,亦或站桩练气。

在李资通引导下进入院中,院中一角还有一屋舍,外墙上挂着蓑衣和斗笠,这是李资通休息之所,取名太和居。

院中还有一凉亭,檐下,有木质桌椅,闲来无事可在此品茶谈经,或静思望远。雨天,屋檐下流出细长的雨滴,沿着瓦片滴落成好看的水帘,打落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最是动人。

虽是枯冬,庭院中依然有一簇簇野草小花,道人豢养的小猫匍匐在草丛中,悠然晒着太阳。一人一猫一狗,在此仙山之中,散发出禅意美学。

从院中一角的楼梯而下,直入一处僻静的方庭。庭中布置有三所独立小院,分别用天时居、地利居、人和居命名,小院内藤蔓草木生长茂盛,在白墙灰瓦映照下,显得古朴别致。李资通说,这是专为长期在此清修、练功之人准备的居所。

小院楼上,为太和书院,此处专为教授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所设。若要进入太和书院,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小径,再爬上一段小坡。路基上,各种植物簇拥着生长,却偏偏留出一条爬满青苔的石子小路,一切好像原本就长在那里,在经受过时间与自然的洗礼之后,更显质朴与坚韧。

远处可见一大片菜地,里面种着萝卜、白菜和土豆,平日由李资通夫人照看,也可作为学员亲近自然的实践基地。只是冬日严寒,蔬菜长得稀稀疏疏。

推开太和书院大门,老子、黄帝、伏羲三位道家祖上先贤画像依次悬挂,画像前设有香炉,常年不熄。李资通说,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来到武当山,不仅仅学习武当武术、打坐修禅,还要从深层次了解文化之根。

为此,李资通专门开设了射箭、茶艺、制香等课程,让孩童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远离闹市,又不封闭自我

太和书院二楼是学员宿舍,共有12个房间,里面空调、淋浴设施齐全。楼梯间旁的墙壁上,悬挂着六幅彩绘,分别写着“胎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智”,“成年养德”,“老年养福”几个大字。李资通说,在道家思想中,“六”为天数,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人生也可分为六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学习的准则和目标。走出太和书院,在院子尽头,是专供成年人修习太极养生功法的地方,名为太和道院。

太和书院内,还有可供数十人就餐的食堂,所做的道家斋菜没有荤腥,不加蛋奶,严格秉持道家传统,可谓一绝。

和位于武当山核心景区的民宿不同,太和别院没有秀丽的风景,也没有彰显小资情调的装潢,连门前的道路也稍显崎岖,以至于下雨出行就要受阻。

李资通选择在这里建立民宿,自有深意。他说,太和别院四周开阔,举目远眺可见山下村庄,亦可远望武当主峰,藏风聚气林木茂密,适合静心修身。最重要的是,太和别院离武当山集镇空间距离不远不近,既远离了闹市,摆脱尘世烦扰,又不封闭隐居,可进可退,正如《道德经》所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都显得和而不同。正如李资通对民宿定下的行为宗旨:尊道贵德,天下太和。文化才是这所民宿的核心。

每年夏季,五湖四海的修道者蜂拥而来,在此练功、打坐,修身养性,修行结束四散而去,将武当文化传播到各地。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李资通建立这所民宿的真正意愿。


编辑:吕大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