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控制器外壳怎么选(2023已更新)(今日/优评),金华电气生产的精密连接器、端子、护套、线束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在一汽红旗、东风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福田汽车、江淮、重汽、陕汽、徐工等国内品牌,并出口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国。
汽车控制器外壳怎么选(2023已更新)(今日/优评), 2.1.成本问题是限制镁合金进一步应用的主要瓶颈镁合金在国内尚未大规模应用。相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单车镁合金 用量明显偏低,未来存在较大成长空间。2015 年,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为 1.5kg,北美为 3.8kg,2022 年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为 3-5kg,北美为 15kg。 同规划用量相比,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远未达行业规划目标。根据《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应于 2020 年、2025 年、2030 年 分别达 15kg、25kg、40kg,而 2022 年镁合金实际平均用量仅约为 2020 年规划 用量的 1/3。镁合金成本较高,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主要瓶颈。汽车金属压铸 配件的应用成本主要来源于原材料、辅料消耗、模具摊销费、运费、水电费、 加工费等。原材料成本方面,镁合金价格远高于铝合金且波动更大,2021 年 受环保政策影响,我国镁供应紧缺,镁合金价格随之大幅上涨,而铝合金价 格长期维持相对稳定。加工成本方面,镁合金零部件加工过程中需使用气体 保护,且需增加精加工、产品等工序,加工成本比铝合金零部件高 15% 以上。模具摊销费方面,由于镁合金零部件应用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模具摊销费更高。运费方面,镁合金汽配生产企业就近建厂程度较低,产品 运输费更高。现阶段,成本压力大成为限制镁合金零部件应用的主要因素。
运费与供应链距离成正比,主要靠就近建产能解决。业务量达到一定 规模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选择就近建厂来匹配整车厂需求,从而达 到降低运输费、仓储费的效果。目前,广东鸿图、文灿股份等铝合金配件生 产企业已将工厂就近建在整机厂生产基地附近,而镁合金应用量相对较小, 就近建厂进程缓慢,抬升了镁合金配件的运输成本。未来随镁合金配件使用 放量,压铸企业将工厂拓展至主机厂附近将助力运输成本的下降,进一步降 低镁合金配件的整体生产成本。
汽车控制器外壳怎么选(2023已更新)(今日/优评), 数据来源:中国金属粉末行业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2023-2030年)展望未来,除汽车外,能源、航空航天、医疗/牙科、电气和电磁学、国防、工业和消费品将成为推动粉末冶金行业的新生力量,金属粉末需求量还有较大的可增长空间。粉末冶金行业下游市场需求情况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种金属组件包括轴承,齿轮,夹具,电机,逆变器等等,能源行业的发展为粉末冶金工艺带来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2021年10月,由英国资助的研究项目-TUCANA、AOC AG(瑞士)和Astar(西班牙)宣布开发一种基于Daron聚氨酯混合技术的新型SMC,该技术能够在工业规模上生产具有环氧树脂CF-SMC机械性能的短切碳纤维模塑件,以及具备UPR和乙烯基酯树脂SMC的制造容易性。CF-SMC共同支持开发具有低密度、E-coat能力和低排放的汽车结构零部件,同时保持复合材料典型的设计灵活性。它还将与Zoltek(美国密苏里州)的低成本分束纤维结合使用。同样是在10月,Carbon Truck&Trailer GmbH(德国)宣布安装iPul拉挤系统(如上图),用于生产客车、小型卡车和移动房屋等车辆的高负载部件轻型碳纤维增强塑料型材系列。新的拉挤系统由Pultrex(英国劳福德KraussMaffei子)交付,并根据Carbon TT的要求量身定制,每年为大约70000辆汽车底盘型材零件。
汽车控制器外壳怎么选(2023已更新)(今日/优评), 2.1.成本问题是限制镁合金进一步应用的主要瓶颈镁合金在国内尚未大规模应用。相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单车镁合金 用量明显偏低,未来存在较大成长空间。2015 年,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为 1.5kg,北美为 3.8kg,2022 年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为 3-5kg,北美为 15kg。 同规划用量相比,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远未达行业规划目标。根据《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我国单车镁合金用量应于 2020 年、2025 年、2030 年 分别达 15kg、25kg、40kg,而 2022 年镁合金实际平均用量仅约为 2020 年规划 用量的 1/3。
预计 2025 年,汽车用铝市场空间约 2566-2750 亿元,CAGR 9-11%,其中新能源车相关市场约 1466- 1833 亿元,CAGR 37-44%。
汽车控制器外壳怎么选(2023已更新)(今日/优评), 从学校到职场,毕业生缺什么?在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世心看来:“高等教育无法支撑年轻人职业发展,已经不是全新的话题。”高校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我们经常收到行业的反馈,企业对毕业生所期待的人才与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力不太匹配。”方世心说。她曾在国内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做调研,有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实践课上使用的机器,落后于工厂实际使用的机器代以上。即便在一些前沿新兴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少新兴学科紧紧抓住时**展的脉搏,与行业的匹配度更高——这种状况也没有太多的好转。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前沿行业人士跟方世心的交流中,就有这样的反馈意见:多少有点衔接不上,学生尤其缺乏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