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个怎样的故事?

时间:2021-03-08 14:44 来源:共青团中央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QQ截图20210308144817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谈了很多大问题,有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其间,他还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三千孤儿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为什么要去内蒙?

这个故事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讲起

3000名来自上海的孤儿,他们是“国家的孩子”

1959年到1961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食品严重短缺,眼看着孩子养不活了,很多父母哭着把自己的孩子,遗弃在当时较为繁荣的上海,希望他们能够活下去,可是上海的情况并不乐观,这些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甚至患上疾病。

640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同志与孩子们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焦急地找到周恩来总理,询问是不是可以,从其他省份调一些奶粉。

周恩来总理想到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战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

640

周恩来与乌兰夫

接到总理的电话,乌兰夫立即召开会议,听闻上海孤儿们的遭遇后,大家在会上议论纷纷,内蒙古牧业也遭受了特大灾害,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调奶粉只能解决一时困难,“不如把孤儿接到内蒙古来,让牧民抚养,让草原把他们养大!”

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乌兰夫一拍桌子,说“咱们想到一块儿了!”在后来的批复中,乌兰夫郑重写道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里,珍藏的一份份泛黄的记录纸上,真实地记录着1960年上海孤儿北调的历史。

6月,呼和浩特组成17人赴上海接运组,接运100名;

7月,伊克昭,19人接运小组出发,接运100名;

8月,哲里木,17人接运小组赴上海,接运60名;

呼伦贝尔……

巴彦淖尔……

包头市……

640.webp

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资料

从1960年到1963年,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3000名孤儿,坐上了一列列向北的火车,大点儿的孩子挤在座位上,婴儿被包着放在篮子里,一路长途颠簸、浩浩荡荡,跨越半个中国,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被统一送到保育站集中养育,等到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后,再去往领养家庭,其中有28个孩子,被送往四子王旗保育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640.webp (1)

19岁的都贵玛

60年前,19岁内蒙古女孩都贵玛,在知道自己即将成为28个孩子的母亲时,心情无比紧张、忐忑,那时,自己都还是个小女孩的她,并不知道养育这些孩子,不仅是国家赋予她的使命,更成了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在蒙语里,所有婴儿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是额吉(母亲),然而,从小失去母亲的,牧羊姑娘都贵玛,能当好母亲,照顾好28个年幼的孩子吗?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28个孩子中最小的不到周岁,最大的也只有四五岁,从小就失去双亲的都贵玛,看着这些瞪着圆圆眼睛的孩子们,想起了自己可怜的身世,她把孩子们一一抱在怀里,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健康长大!”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照顾饮食起居,都贵玛白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睡三四个小时,一旦有孩子生病,还要冒着草原寒风骑马,奔波几十里地送孩子就医。

640.webp (2)

当年的都贵玛与孩子们

那时候,有个两岁小男孩,只有躺在都贵玛怀里才能安静入睡,他会撒娇喊“妈妈”,总要跟“妈妈”一起睡,从小失去母亲的都贵玛,最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

有人问她:辛苦吗?

她说:那时年轻不知道苦,就是没觉睡,要是能眯着眼睛睡上一觉,就幸福得不行!

“没觉睡”的日子她过了500多天

640.webp (3)

一年多以后,这28个南方孩子,再也不是来时的黄瘦样子,他们个个健康、茁壮,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疾病、挨饿而夭折,壮起来的孩子们要去领养家庭了,都贵玛既高兴又难过,替他们都有了新家而高兴,也为再不能陪伴他们成长,而难过得偷偷抹眼泪。

640.webp (4)

孩子被领走后,都贵玛常常骑着马,到他们的养父母家附近悄悄地观察,偷偷地了解,看养父母对孩子怎么样,有没有照顾好他们。

“我的凤英不是‘孤儿’

她是‘国家的孩子’”

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大草原上被称为“国家的孩子”,牧民家庭想要领养孩子,首先要具备一个硬条件,家里有奶牛!

640.webp (5)

牧民与“国家的孩子”

当时,为了能领养“国家的孩子”,有的牧民把家里唯一的马卖掉,有的老妈妈甚至卖了祖传的结婚头饰。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有了蒙古语名字,有了新的爸爸妈妈,有了自己的新家

小男孩宝音图是全班同学,最羡慕的孩子!在那个困难年代,他的兜里永远有饼干,而且是全班同学中,唯一穿缎子蒙古袍、皮马靴,来上学的小孩。

640.webp (6)

宝音图

还有小女孩包凤英,自从被收养的那一天开始,她曾是孤儿这件事,养母便不允许任何人再提起,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就因客人说了一句“这个姑娘长得一点不像上海人。”一向好客的养母,竟当场把客人撵出了门,从此再不来往。

640.webp (7)

包凤英与养母

“孤儿”这个词,在养母那里被禁忌了20多年,直到包凤英结婚前一晚,“妈妈把我和丈夫,一起叫到自己跟前,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只小小的铃铛。”那天,包凤英的养母,主动向女婿提起了,包凤英的身世。

640 (1)

包凤英与养父养母、丈夫

“我的凤英不是‘孤儿’

她是‘国家的孩子’

这是她来的时候带来的小铃铛,我们把她养得这么大,没动过她一根手指头,没骂过她一句,我现在要把我的宝贝交给你,你要善待她!”

那一天晚上,包凤英抱着母亲大哭,妈妈保护了她20多年,现在找到了另一个可以保护她的人,妈妈彻底放心了,才终于能坦然说出她的身世……

小男孩扎拉嘎木吉,是都贵玛抚养的最后一个孩子。

640.webp (8)

童年扎拉嘎木吉

因为最放心不下他,他被送走后,都贵玛探望得更勤些,他的第一对养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是育儿经验不足,有一次,都贵玛看到扎拉嘎木吉,独自在外面捡牛粪,她心痛地找到那对夫妻,批评他们疏于照顾,之后头也不回地把扎拉嘎木吉领回了自己的家,一养就是几个月,后来公社又为扎拉嘎木吉,找了一个新家庭,都贵玛仔细观察,严格把关,看到这对养父母把他当作心肝宝贝,比亲骨肉还亲,满足他成长的肉和奶,从来没有缺过,这才放下心来。

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后,扎拉嘎木吉早已从一个南方小孩,变成了身宽体壮、脸色黑红的,地地道道的内蒙古汉子。

640

中年扎拉嘎木吉

每当提起自己童年的经历,他总是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像依恋母亲的小孩一样,眼泪长流,“父母的爱是最深、最重要的我在那个地方(上海),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长这么大了却又重新得到了父母的爱,这是最令我自豪的事情!”

640.webp (9)

扎拉嘎木吉的养父母

内蒙古有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没有“孤”只有“亲”!一位位被孩子们唤作额吉的草原妈妈们,用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和温暖,点亮了一颗颗善行的火种,挽救了3000名孤儿的人生。

60年后都贵玛

说出自己最大的遗憾

如今,这群“国家的孩子”,已全部年过半百,他们大部分留在草原上成了地道的内蒙古人,

640 (2)

“国家的孩子”包凤英一家人

但他们仍然对养育过他们的都贵玛额吉,对自己的养父养母,对这片广阔的大草原,有着说不完的依恋,当上了爷爷奶奶,头发也已经渐渐花白的他们,还是会经常来看望都贵玛额吉,有心里话要跟她说,发现什么悲伤或者喜悦的事,也要与额吉分享。

640.webp (10)

都贵玛和她抚养过的斯日巴勒一起翻看照片

当年那帮孩子里最小的孙保卫,如今已61岁了,但他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工作后,去看望都贵玛额吉的情景,他日思夜想的额吉知道他要来,远远地就等在那里看到“儿子”,马上张罗着把他迎进屋,高兴得手直发抖。

640.webp (11)

孙保卫与都贵玛合影

一进屋里她就忙活开了,又熬奶茶,又做手把肉,手把肉做好后,她亲手拿刀把肉割成一条一条喂到孙保卫的嘴边,就像他还是当年那个小孩子一样,生怕他够不着,吃不到!

640.webp (12)

面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年老的都贵玛,常常拉着他们,说着说着就忍不住红了眼圈,“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那时太年轻,没能记住你们28个孩子的汉族姓名……”

“如果我记得起你们的汉族名字,你们长大了问起家乡,找亲生父母,联系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几百个日子的不眠不休、悉心养育,她完全有底气,坦然接受孩子们的回报,但她对这些孩子们最深的感情,却是歉疚和遗憾。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她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共和国为一位平凡母亲授予的至高荣誉。

640.webp (13)

640.webp (14)

都贵玛与“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证书合影

正如都贵玛所说,“这个勋章不只是给我的,是颁给所有‘草原母亲’的。”像她这样尽心尽力,用心抚养“国家的孩子”的额吉,草原上,还有几千位……

640.webp (15)

“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多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用她们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大爱,为生命创造了奇迹,她们付出的心血,让来自南方的小苗,在草原上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一场横跨了半个中国的奉献,一段超越了血缘地域的亲情。当几十年前的这个故事,在我们面前缓缓落幕,我们想要表达的感情除了震撼,还有爱与温暖。

640.webp (16)

特殊时代造就了这样奇妙的缘起,但将它充实、丰富为精彩故事的,却是千千万万像都贵玛这样朴实、温暖、真诚、可爱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