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期,我有幸参加湖北省延安精神研修班,来到河南林县,以聆听宣讲、现场教学、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学习和感悟红旗渠精神。尤其是在现场参观了红旗渠分水岭、徒步行走总干渠、亲眼目睹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巨大调水作用的红旗渠工程之后,大家感到很震撼,并且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深深地感动。
在林县学习培训的5天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当时决策修建红旗渠的领导们,究竟是怎么把全县30多万农民群众发动起来自带干粮上山修渠的呢?整个工程总投资6.8多万元,居然没有任何的贪污和浪费,林县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对于这两个谜团,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解答:“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林县县委“一班人”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摸准了林县“缺水”的脉象。历史上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就是缺水,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只顾压榨人民血汗,却不管群众的死活,可谓“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在过去,全县91.8万亩耕地,只有1.2万亩水浇地;全县550个村庄,长年远道取水吃的就有307个村。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经过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忍受着干旱缺水的煎熬。作为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觉得如果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帮助当地老百姓彻底解决“缺水”这个难题,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如果不能通过县委党员干部的努力重新安排林县的山河面貌,不能引水进村、引水上山,让农民脱贫致富,就不是真正履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二,林县县委“一班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吃苦在前,感动了林县30万农民群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彻底的,农民阶级思想就比较落后。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想推翻三座大山也必需要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光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仅在于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能够在群众当中发挥“旗帜”作用。林县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们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地提出“引漳入林”这一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案,一边广泛宣传“修渠是为了谁”“宁可苦干不能苦熬”的道理,一边始终坚持和农民群众同甘共苦。遇到急难险重任务都是党员干部冲在前头,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一面鲜红的党旗,红旗插在哪里,渠水就通到哪里。
第三,林县县委“一班人”坚持把主责主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用党建实效促进了红旗渠工程的胜利竣工。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事实上,事业的成功从来就离不开成功的党建。林县县委班子成员敢于担当、担险、敢于斗争、牺牲,他们排除“文革”和自然灾害等干扰,发扬钉钉子精神,誓将惠群众、利子孙的“修渠”大业干到底!同时,工地上民工营、连建有党、团组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修渠的全过程。特别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惧艰苦,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勇于实践,在整个修渠过程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达到了“党员干部能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党员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有决心搬山头!”的效果。启发我们必须把党建工作和事业紧紧结合起来,不能“两张皮”。
第四,人民群众在修渠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凸显了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智慧。修建红旗渠顺应民意、顺乎民心,“逼水上山”后又利用了“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修渠过程中充分发扬了勤俭节约的精神,为了破解各种技术难题林县干部群众还发明了各种土办法、土工具,就地取材避免了破坏生态……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充分发挥有限资源潜力”等思想。比如,为了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他们人工改造开山裂石用的钢钎,把有限的钢材都做成了“钢钎头”,手柄接的都是铁。不少人打桩时双手扶钎,大大节省了施工的时间。
第五,红旗渠精神是学先进的典型,生动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红旗渠精神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是通过学大寨之后,自己又通过自力更生成了新的典型。红旗渠精神当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后来就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敢想敢干,整个红旗渠工程是林县干部群众自己主动要求上马的,他们看准了就真正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接续地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最近,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专门发布了“学党史、学国史”的通知,红旗渠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中必学的内容,必须成为思政课要讲的内容,把红旗渠这种这种钉钉子精神传承下去。
可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红旗渠精神。其中既有党的宗旨又有群众路线,既有解放思想又有实事求是,既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真正履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汉江师范学院 胡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