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聚焦十堰:书写鄂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答卷

时间:2025-11-28 10:40 来源:南方周末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山”“海”协作,向“深”而行:十堰书写鄂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答卷

当秦巴山脉的工业根基与南海之滨的创新浪潮深度交融,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 协作,正为十堰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探索新路。面对如何突破“路径依赖”、破解“区位局限”的发展之问,十堰秉持“内外兼修”的战略定力,借沿海创新之力激活内陆发展潜能,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路径,在建设鄂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建设鄂西区域中心城市,十堰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得益于东风汽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工程的战略布局,十堰现有整车企业12家、零部件企业3167家,20万产业工人、8万专家高工,2024年生产汽车26万辆,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十四五” 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 64.5%。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其围绕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系统推进“双向赋能”发展逻辑的成果,更是“山”的产业根基与“海”的创新基因深度融合的见证。

向外借力,打破内陆局限。十堰主动与深圳等大湾区创新高地深度绑定,开创了“深圳研发+十堰制造”的协同模式。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圳东风将研发前沿放在深圳,而将制造中心和供应链体系扎根十堰,产品线迅速拓展,市场排名大幅跃升。这种模式让十堰能持续不断地为本土雄厚的产业根基注入最前沿的创新基因。

向内生根,激活内生动力。十堰的转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生长。在巩固“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的同时,十堰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全面进军,并因地制宜地培育出低空经济、智能农机等特色新兴产业。同时,城市更新也别具一格:腾退的东风老厂房被改造为充满烟火气的文旅街区和便民市集,工业记忆不仅被保留,更被转化为新的商业活力和社区凝聚力。

这一系列举措的成效,在2025年11月28日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一天,十堰再次主动走进深圳,举办“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这不仅仅是一场招商推介,更是一次自信的成果展示和价值宣告,标志着这座鄂西区域中心城市正以全新姿态,主动链接资源。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十堰城区。(刘昆/摄)

从单一到多元的产业结构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观察,十堰这座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轨迹愈发清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单一产业到多元支撑,十堰的突破既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也得益于开放协作的战略视野。

走进东风商用车整车工厂,平均每90秒就有一辆商用车下线。这里不仅是“中国商用车之都”,更是观察十堰产业转型的最佳窗口。在生产线上,新能源车、电车、燃气车、油车实现混流生产,展现了智能制造的高度灵活性。而这一切,源于十堰对汽车产业的坚守与革新。

从早期“二汽”奠定的工业根基出发,十堰始终将汽车产业作为立市之本。这座城市对自身优势有着清醒认知:深厚的产业工人储备、完善的配套体系、扎实的制造基础,都是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也正因此,十堰成为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12家整车企业、56家专用车企业、3167家零部件企业,汽车制造业年产值已突破900亿元。

但十堰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以坚定决心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在汽车产业衍生领域主动破局。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十堰不仅入选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更推动东风商用车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配套产业同步发力,目前十堰已聚集远景动力、猛狮动力、云极新能源等电池生产企业6家,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3家。2024年,十堰规模以上新型电池关联企业32家,实现产值212.5亿元,同比增长41%。在此基础上,十堰还规划了高端装备和智能农机、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与汽车相关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延伸产业链价值。

在巩固汽车产业优势的同时,十堰以“补短板、育新极”思维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对冲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形成多元支撑格局。在武当山脚下,十堰低空经济产业正在崛起,不仅入选湖北省首批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还启用湖北首个低空飞行器大型试验基地。而在丹江口水库畔,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的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已突破400亿元的综合产值。这种“山水车城”的独特禀赋,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让十堰的转型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这种新旧动能转换,正是十堰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真实写照。“一主”是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四优”则指生态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在“一主四优”的带动下,2025年上半年,十堰市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7个产业增速达两位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位居湖北省首位。目前,依托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有效推动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整体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64.6亿元,同比增长7%。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十堰的区域辐射力。即将竣工通车的西安至十堰高铁,更是将十堰带入“两小时高铁圈”,成为连接武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关键节点,形成西安至武汉间的便捷高铁通道,对进一步完善全国高铁网,加强关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十堰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汽车零部件“出海”打通国际通道,从“地理枢纽”向“要素聚合枢纽”迈进。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堰的实践超越了单一城市的发展逻辑,展现出更广阔的区域价值。通过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深化与宁波港等合作,十堰为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打通出海通道。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国家使命,这要求其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求更高水平的平衡。这种区域责任与城市发展目标的统一,正是十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1)

丹江口环库公路。(胡文波/摄)

区域协同是十堰突破内陆局限进行产业发展的关键。其中,与深圳跨越四十年的“双向奔赴”尤为典型。从1983年“二汽”支援深圳,到如今“深圳研发+十堰制造”的协同模式,两地以精神共鸣激活产业联动。2022年,深圳东风“反哺”十堰,两年间便实现产品从单一环卫车拓展至应急救援、危化运输领域,市政环卫车全国排名从30名开外跃升至第7;华润怡宝、城市之光、高度无人机等深圳企业随之落户,将科创理念与十堰制造实力深度融合。

“十堰人在山区拓荒建成‘汽车城’,深圳人以改革开放魄力打造创新高地,两座城市的人骨子里都流淌着‘敢闯敢试、有为善为’的奋斗血液。”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刚发出的感慨,道出了两地的精神共鸣。

制度层面,2024年4月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挂牌,通过“飞地借智”模式打通了两地技术、人才、资源的流动通道。截至目前已吸引32家企业、24家科研机构入驻,推动五十余名专家与十堰签订人才引进协议。而十堰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也为深圳创新技术提供产业化场景,如无人机智能消防车等装备的落地,体现了“十堰速度”与“深圳效率”的结合。

从十堰的实践不难看出,老工业城市的“老”不是负担,而是沉淀的产业根基与集体记忆,内陆城市的“偏”同样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弥补。当一座城市能同时驾驭传统产业根基与新兴赛道布局,平衡外部资源嫁接与内部治理创新,它就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宜居城市的“十堰算法”

产业发展为城市能级提升筑牢根基,而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则让十堰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品质升级中更具烟火气与幸福感。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十堰的实践不仅呼应了这一要求,更展现出老工业基地向鄂西区域中心城市迈进的持续探索。

作为湖北第四个城区人口突破百万的城市,十堰在能级提升过程中始终将宜居城市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坚定不移建设品质宜居城市,聚焦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推动消费业态与场景创新,加快建设区域医疗教育服务高地、全国文明城市高地,持续提升城市文明风尚、治理能力与法治环境,不断增强市民的品质感与归属感。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2)

西十高铁(西安至十堰)汉江特大桥。(刘昆/摄)

与一些城市选择的“大拆大建”不同,十堰走的是一条以“存量资源活化”为核心的路径。这是一条结合全龄友好民生服务与多元共治治理模式,贴合老工业城市特质、直击市民需求的能级提升之路。

作为依托东风汽车兴起的老工业基地,十堰留存了大量闲置厂房与车间,如何激活这些“沉睡资产”,成为破题关键。十堰采用“留改拆”的创新模式,既保留工业历史记忆,又注入新的城市功能,让工业遗存从生产空间转变为服务市民的生活空间。

东风44厂的改造是典型代表。曾经机器轰鸣的厂区,如今通过“工业+文旅”模式,变身集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四四厢遇”文旅街区。项目特意保留了老车间的桁架结构和斑驳墙面,2400余平方米的示范区内,大冲车间升级为LOFT风格商业体,聚集了特色餐饮、文创店铺,成为市民休闲消费的新去处。这种更新方式不仅盘活了城市存量空间,也进一步丰富了十堰作为区域城市的商业格局与消费场景。

空间形态的优化之外,城市能级的提升离不开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撑。随着西十高铁开通在即,十堰的“两小时高铁圈”正在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其连接华中、西北、西南的枢纽地位。与此同时,十堰持续巩固医疗教育资源优势,全市7所高校每年培养数万名专业人才,6家三甲医院中太和医院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前十。这些要素共同夯实了十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基础。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 (3)

十堰产专用车展销。(张建波/摄)

在此基础上,十堰也着力吸引人才回流,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当地实施“归雁工程”,推出创业担保贷款、人才公寓等政策,精准对接重点产业人才需求。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1万人,这些返乡人才创办的企业聚焦汽车产业链配套等领域,为城市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在民生服务方面,十堰市积极践行全龄友好理念,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19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66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6%,基本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广覆盖。在推动专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方面,十堰也取得积极进展。以国药东风医养中心为代表的医养服务机构,将专业医养服务辐射至社区,打造社区医养中心,把专业护理、日间照料等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初步形成“机构带社区、社区进家庭”的可持续服务模式。养老服务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元。张湾区老年大学在超过10个社区设立分校,开设书法、绘画、智能手机应用、健康养生等课程;同步推动“银龄互助”志愿服务,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代购、陪护等支持,有效缓解高龄老人的日常照护压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

而针对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群众诉求多元等情况,十堰则是通过多元共治模式提升治理效能。依托“2+1+N”联动机制,由城管、公安为核心执法主体,社区统筹联动多部门推进联合执法进小区,高效回应群众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十堰的一些区域还借鉴了深圳城市治理新理念,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实践模式。

这些实践都展现了一座城市在存量发展时代探索内涵式提升路径的智慧。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要通过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这条内涵式发展之路,既实现了从“工业重镇”向“宜居城市”的转型,也夯实了其作为鄂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与担当。可以说,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十堰的经验尤其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

文| 李润泽子

编辑 | 戴春晨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