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马会骏 纪枫波 贺银银)深圳,因“拓荒牛”精神名动天下;十堰,凭“马灯”精神扎根深山。尽管坐标不同,但开拓与包容的精神内核却让两座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交汇出别样的光彩
2020年11月,十堰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摘取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深圳在副省级参评城市中名列前茅;
2024年11月,中宣部文明创建局选定十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市开展《亲历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口述史》整理研究工作,十堰与深圳双双入选;
2025年5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十堰推荐的《以“文明河流”为笔绘就城乡文明新画卷》案例获评“十大案例”;
2025年10月中旬,百名十堰年轻干部赴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学习文明创建经验……
这四次跨越山海的“同框”看似偶然,实则是两座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上不约而同的必然呼应。
深圳邻南海,十堰依秦巴,相隔1000多公里,却有着相似的开拓基因:1969年,十堰开山炮点燃中国“自主造车梦”;1979年,深圳爆破声催生中国首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如今,开拓精神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延续,一次次对话让两城以文明为纽带,奏响跨越地域的文明和鸣。

高空俯瞰十堰城区。记者 刘昆 摄
精神同源
“拓荒”与“包容”的共鸣
城市精神是凝聚灵魂的旗帜。深圳与十堰虽发展赛道不同,却在精神内核中共享“拓荒”的坚韧与“包容”的胸怀。
2020年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上,“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被定义为新时代深圳精神。从蛇口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到“拓荒牛”雕塑的矗立,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始终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耀眼的明星。
曾在十堰工作20余年、深度参与并见证第二汽车制造厂创业历程的厉有为,1990年南下深圳接棒“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这位曾主政十堰、深圳两地的耄耋老人一语道破两座城市的精神联结:“深圳与十堰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拓荒’。”
这种“拓荒”精神在十堰有着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今年3月26日,东风汽车博物馆开馆,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将人们的思绪拉回二汽建设初期那段“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峥嵘岁月。56年前,在一无厂房、二无电力的困境中,东风人正是靠着一盏盏马灯,照亮了临时工棚,也照亮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梦想。

东风汽车博物馆。
东风汽车商标“双飞燕”的设计者艾德昆曾回忆:“‘二汽’尽管建设于崇山峻岭中,但它必然像飞鸟一样翱翔于蓝天,而鄂西北山林中自由飞翔的燕子,正是寄托二汽建设者情与思的吉祥物。”
旋转的“双燕”,既象征东风精神的血脉延续,也喻示中外汽车文化的和谐交融。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十堰这座因东风而兴的城市,在2003年总部搬往武汉后,再次“拓荒”,竞逐全新赛道。
如今的十堰,拥有12家整车企业、3167家零部件企业,是国内汽车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群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十堰正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持续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地位。
无论是深圳的“拓荒牛精神”还是十堰的“马灯精神”,其蕴含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的特质,不仅是两座城市在各自赛道中争先进位的内生动力,更是两地精神谱系里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元素。

工人们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组装新车。记者 全正 摄
除了“拓荒”,“包容”是两座城市另一共同的精神密码。
十堰博物馆汽车展馆记载着二汽“聚宝而建”的历程:“三线”建设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者汇聚“小山沟”,天南地北文化交融。由此形成的超高普通话普及率,成为十堰鲜明特色。建设者们的文明习惯在相互感染中传承,一代代人的文明积淀,形成了十堰文明创建的深厚根基。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兴移民城市,深圳以“来了,就是深圳人”为口号,将开放包容刻进城市基因;而十堰的开放包容,则藏在三轮移民浪潮里——明代30万工匠大修武当山,新中国成立初期10余万工匠建设丹江口大坝,再到汇聚全国各地人才建设“二汽”。
这份“拓荒”的坚韧与“包容”的胸怀,指引着两座城市在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正如市委书记黄剑雄在6月16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的:全市上下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文明品质,积极探索深化文明河流等创建新举措、新路径,持续涵养大气不狭隘、创新不保守、宽容不偏执的移民城市特质,推动十堰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二汽”建设者雕像。
气质同辉
文明实践的多维共振
深圳与十堰,虽一南一北、山海相隔,却在城市文明建设的征程中,循着相似的脉络前行。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2024年8月13日,他在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勉励大家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这份重视与期许,正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清晨的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中国好人”蒋德新,驾船开始一天的巡护清漂。曾做了50年渔民的他,如今成为志愿者,一干就是5年。
“当年撒网打鱼是靠水吃饭,如今清漂护水是向水反哺。”今年64岁的蒋德新用行动诠释着对志愿精神的理解。
在十堰,无数这样的志愿者让奉献担当扎根社会各个角落。目前,全市共有98.8万名注册志愿者、7572个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活跃度始终保持全省第一。

志愿者巡河清漂。
而作为全国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深圳35年来始终为全国探路:诞生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培育第一批国际志愿者、发出第一张电子志愿者证,出台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引领着全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
十堰的道德建设同样成果丰硕。去年11月12日,中央文明办在十堰举办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这是对十堰多年来道德建设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精心培育“一城山水满城好人”公民道德建设品牌的褒奖。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主任吴芳介绍,以典型选树为抓手,2008年以来,十堰已产生202人(组)市级以上道德模范、848人(组)身边好人、67人(组)荆楚楷模,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等一大批模范典型。

2024年11月12日,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丹江口市举行。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两座城市同样不遗余力。
自2021年起,深圳市每年都会推出惠及全市少年儿童的“十大实事”,2025年5月更是推出45项“关爱未成年人实事”,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而十堰早在2017年就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法治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坚强盾牌。作为全国首个设立促进文明行为地方性法规的城市,深圳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深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等,让文明由道德“软约束”转向法律“硬约束”。
十堰亦紧密结合市情,于2020年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近年来,十堰还先后出台《十堰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以良法善治之笔,绘就城市文明新画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深圳始终将民生放在心上:在全国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推出“3天内免费查询检查结果”等就医便民举措;加大“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供给……深圳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深圳坚守民生初心相呼应,十堰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初,就以“创文为了什么”“创文能为市民带来什么”“市民该怎么做”的“灵魂三问”,牵住“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的牛鼻子。
“好几次一站到斑马线前,司机们就很有默契地停下来让行。”第一次来十堰的广东游客樊心怡感慨,“十堰人礼让斑马线的文明程度,不输深圳。”
在提升城市气质的过程中,十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调查问卷显示,十堰争创文明城市以来,最让群众有感的“十大变化”为:人车互让成风、交通事故下降、市场干净整洁、志愿者队伍壮大、好人好事增多、节俭意识增强、小区环境改善、公益广告普及、信用体系健全、网吧管理规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深圳与十堰虽相隔千里、发展路径各异,但对核心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一致。这种深植于为民底色的精神共鸣,让两座城市在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遥相呼应、彼此辉映。

人车互让成风。(资料图)
艺境同趣
文化表达的“新”“旧”共舞
城市文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滋养和支撑。风格迥异的深圳与十堰虽“气质”不同,却循着相通的追求,共同勾勒出“新”“旧”共舞的生动图景。
深圳出品的文化佳作近年频出:原创舞剧《咏春》、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等广获好评;1800多家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星罗棋布;规上文化企业在全省、全国的占比持续攀升,不断刷新城市的人文高度。
今年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及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接连举办,这座创新之城的文化创造活力再次彰显。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在文明建设中更像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以物质文明的加速累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马当先。而十堰,更像一头踏实奋进的耕牛,不显锋芒却厚积薄发,不疾不徐却始终稳健。
汉江,流经十堰216公里,沿汉江两岸,“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梅铺猿人洞遗址等近200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珍珠串联,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高星誉为“世界人类演化圣地”。

汉江在群山中蜿蜒流过,,“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在此被发掘。
进入新时代,汉江的意义早已超越地域。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汉水蜿蜒向北,滋养京津冀豫四省(市)1.14亿人——在北京,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汉江。
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镌刻着十堰人的精神丰碑:为了一泓清水北上,郧阳、均州两座千年古城永沉水底,46.9万人挥泪告别故土。移民群众与干部共同创造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善于克难、成于协同”的南水北调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武当山是十堰另一张世界级名片。600多年前,明永乐大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场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0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杰克·平尼克(中文名李资根),2010年慕名而来,已扎根武当山15年,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
“我来自美国,但骨子里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这位被称作“洋道长”的美国人,通过网络平台向海内外网友传播武当文化,他说,“希望成为桥梁,让全世界感受武当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杰克在武当山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武当的文化与学习生活。
如何让十堰的历史名人“活”起来,培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怎样重拾圣贤智慧,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太极为媒,与世界握手。今年10月25日,十堰再次以“太极”之名,邀请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嘉宾,赓续博大精深的武当太极文化,感悟和合共生的中国智慧,追寻远播世界的文明之光。
近几年,十堰持续深化拓展“双活化”工程(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以尹吉甫、张三丰等为代表的十大历史名人及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代表的六项历史文化,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加速转化,并以此作为“文化塑市”的重要抓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深圳的现代文化创新,迸发时代表达的鲜活灵感;十堰的悠久文脉传承,延续传统韵味的醇厚底蕴。二者风格迥异,却在滋养心灵的追求中趣味相通——恰如“新”“旧”在艺境中共舞,于碰撞中见和谐,为文化表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殊途同归
创建路径的分野与共通
在文明创建的路径选择上,深圳与十堰呈现出鲜明的“分野”,却因“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目标始终同向,最终走向“共通”的价值归宿,共同丰富着中国城市文明的实践图谱。
在深圳龙华区,“数字治理”AI支撑平台和视频共享平台24小时不间断运作,实现全区视频点位数据实时汇聚、分析与调取,让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作为中国一线城市,深圳科技创新的基因,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寸肌理,渗透到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其最独特的特征。
与深圳科技驱动的快速崛起不同,远在内陆的十堰,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更像一位修行者,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积累着文明的高度。
1993年,为摘掉“精神乞丐村”的帽子,竹山县在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启动“十星级文明农户”试点;1996年,竹山县获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县”,其经验被中央媒体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多次被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

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组织农户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
2014年,房县拉开人情新风序幕;2016年至2017年,房县出台《关于叫响做实“人情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的意见》,推动治理手段规范化、系统化、机制化,《育人情新风,促乡风文明》入选《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如今,遍布房县乡村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巩固人情新风的主阵地。
2017年,十堰市委文明办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探索组织市民担任文明观察员,开辟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路径。2018年,“市民文明观察团”成立。七年来,这支队伍累计开展观察活动700多次,通过文字、图片、摄像等多元形式倡导公共文明、纠正不文明现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万余个,成为十堰文明创建攻坚中的一支“奇兵”。
2024年以来,十堰以“水清、岸净、景美、人和”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探索“文明河流”建设,着力打造水质安全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文艺繁荣、生活幸福美好、乡风文明和谐、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的河湖流域。这一做法开辟出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建共融的新通道,入选2025全国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十堰“文明河流”建设入选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优秀案例。
如果说深圳的文明是科技催生的“突变”,那么,十堰的文明则是深耕细作的“渐变”。
“十堰的文明,是扎根大地的持续生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红兵说,从“十星级文明农户”试点到“文明河流”建设,十堰用30年时间走出的这条“积累式”文明进阶之路,正以厚积的底气铿锵向前,在新时代续写文明跃升的昂扬华章。
短评
读懂“人”的分量
■ 纪枫波
穿行于深圳的摩天楼宇与十堰的秦巴山水间,最动人的不是城市风貌的迥异,而是文明根系处那抹相通的底色——对“人”的尊重与托举。
深圳的故事,写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当市场经济的活水奔涌,这座城市不止于物质丰裕,更敏锐捕捉到人民对“有品质的文明”的渴求。“物质跑道”的铺设,实为文明筑牢根基——AI治理规范公共空间、智慧服务便利生活,本质都是以技术温度回应“人的需求”。其连续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正是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在“为人”坐标上的同频共振:物质为文明筑基,文明进步又反哺物质世界的价值升华。
十堰的突围,藏在秦巴山区的韧劲里。两次以全国地级市第一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个数字背后,是对“文明不唯 GDP”的最有力注解。从“十星级文明农户”到“市民文明观察团”,再到“文明河流”建设全民参与,十堰的智慧在于,当资源有限时,便把“人”本身变成最宝贵的资源:党员干部的担当激活了引领力,机制保障筑牢了支撑力,群众参与迸发了内生力。三者拧成的合力,足以让文明从政府的“独奏”变成全民的“合唱”。
正如中宣部文明创建局副局长梅锋在十堰调研时所评价的那样:十堰的成功,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精神文明创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它打破的不仅是“文明高地专属发达地区”的固有偏见,更深刻证明,文明的厚度从不取决于硬件投入的多寡,而在于是否真正扎根于人的心灵、生长于实践土壤。
这,正是两座城市给文明中国的深刻启示:文明从无标准答案,却有共通的铁律——把“人”放在中央,让发展逻辑服从生活逻辑,让城市温度匹配文明高度,方能托举起更富生命力的文明中国。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