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室里全是吴晓兰手工制作的精美作品。
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吕世银)“又没抢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傍晚时分,在张湾区汉江路街道国瑞里社区文心坊门外,两位二十岁出头的女孩盯着紧闭的玻璃门,语气里满是失落。她们为了一枚用非遗宋锦手工制作的发卡而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在工作室外上演。
工作室的主人吴晓兰,是一位“90后”姑娘。她曾是一名培训机构的客服,如今却转身为非遗推广人,将压花、扎染、掐丝珐琅等古老技艺,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从接听电话到手作非遗,她的人生轨迹如同她手中那些既传统又新潮的作品,意料之外,却又惊艳得恰到好处。
从客服到匠人:一针一线织就人生转场
“小时候,妈妈常坐在灯下织毛衣、绣鞋垫,我就趴在旁边看。五彩的丝线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成花朵、云纹,甚至小鸟。”吴晓兰回忆道。耳濡目染下,她学会用彩绳编手链,给布娃娃缝制小衣服。那些细密的针脚、斑斓的色彩,构成了她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
2014年大学毕业后,吴晓兰进入十堰一家培训机构担任客服,日子平淡却也安稳。直到2016年,十字绣风靡一时,她重新拾起针线,从此再未放下。2023年,“新中式”风潮兴起,她在网上浏览时,被一款宋锦发卡深深吸引,典雅的花纹、细腻的质地,完美融合了古典与时尚。然而168元的标价让她望而却步。

掐丝珐琅托盘。
“不就是布料加手工吗?为什么不试试自己做?”凭着儿时的手工基础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吴晓兰上网搜教程、买材料,对照视频一点点摸索。两天后,她制作的第一只宋锦发卡诞生了。尽管针脚略显稚嫩,但那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光泽,让她看到了非遗技艺在现代审美中的可能性。
吴晓兰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系统学习非遗技艺。从压花到扎染,从宋锦制作到掐丝珐琅,每一样都从零开始。“最难的是掐丝珐琅。”她伸出双手,指间依稀可见细微的烫伤和划痕,“金属丝要在指尖弯折出精准的弧度,颜料调配更是试了上百次。为了一幅作品,我花了3个月。”
渐渐地,她的生活节奏变了,只要闲暇时就沉浸在丝线与颜料的世界。2025年8月,张湾区汉江路街道国瑞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为她提供场地,吴晓兰和朋友在此创办了“文心坊”,正式踏上非遗推广之路。
非遗“瘦身”记:让古老技艺轻装走进日常
“非遗不应该是摆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要能装进女生的通勤包,别在衣领,点缀生活。”吴晓兰指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断层。
她敏锐地察觉到,年轻人需要的是轻巧、实用、易搭配的日常配饰,而非需要小心保管的“收藏品”。于是,她开始了一场非遗的“瘦身”实验。
宋锦,因其织造工艺复杂、纹样典雅,自古有“寸锦寸金”之说,多用于高档服饰或装饰。吴晓兰却另辟蹊径,将其“化整为零”。她收集布料余料,设计出系列发卡、胸针和钥匙扣。一款冰梅纹发卡,不过掌心大小,却完整保留了宋锦的精致纹理;另一款云纹胸针,别在素色外套上,顿时增添一抹低调的华丽。

宋锦制作的发卡、胸针等。
“虽然用料少了,但工艺价值丝毫不减。”她拿起一枚发卡对着光细看,“每一个纹样都有来历,云纹寓意吉祥,冰梅纹象征坚韧,背后是千百年的匠心。”
在配色上,吴晓兰大胆引入莫兰迪色系与马卡龙色调,打破传统非遗“大红大绿”的刻板印象。淡山茱萸粉配哑光金丝,雾霾蓝衬月白色,低饱和度的色彩组合让宋锦更贴合现代服饰的简约风格。这些小巧精致的单品迅速成为爆款,常常上架即售罄,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卡难求”的景象。
对于工艺复杂的掐丝珐琅,吴晓兰进行了更彻底的“轻量化”改造。传统掐丝珐琅需经设计、掐丝、点蓝、烧制等多道工序,一般人难以入门。她将流程简化,开发出适合新手的 DIY材料包:图案已预先勾勒,金丝易于弯折,彩砂改为免烧颜料。零基础的年轻人也能在两三小时内完成一枚书签或一张杯垫。
“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传承。”她说,“当他们亲手把细沙填入金丝轮廓,看到莲花或云纹渐渐浮现,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非遗课堂:让技艺在笑声中传承
每周六上午,国瑞里社区活动室总是格外热闹。六七岁的孩子和七十岁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他们是吴晓兰公益非遗课堂的“同学”。
“布料要扎得松紧得当,染出的花纹才自然。”吴晓兰穿梭在长桌间,耐心指导扎染技巧。在她的帮助下,一名8岁的小女孩将白布用皮筋扎成小团,浸入蓝靛染料。片刻后展开,布料上浮现出独一无二的冰裂纹理,孩子惊喜的欢呼声瞬间填满了整间教室。
一位带孙女来参加活动的奶奶感慨:“我年轻时染过布,但这么多年早忘了。没想到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个!”

公益课堂上,小学生们被吴晓兰手中的掐丝珐琅托盘深深吸引。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自非遗课堂开设后,参与社区活动的年轻人比例显著上升,“以前年轻人很少来,现在吴老师的课每次报名都要靠抢。”
课堂采取“体验+创作”模式,学员先学习基础技法,再亲手制作一件作品。扎染方巾、压花书签、掐丝珐琅挂饰……这些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小物,让非遗从遥不可及的“技艺”变为可触可感的“日常”。
一位连续参加3次课程的年轻白领说:“周末来做手工,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带一件独一无二的饰品回家,比逛街购物更有意义。”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活在水里的鱼。水变了,鱼也要学会在不同的水域呼吸。”吴晓兰这样形容她的非遗创新观。她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原样复刻,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存在方式。
“我希望有一天,年轻人买非遗产品,不再是因为‘应该支持传统’,而是单纯觉得这个发卡配我的新裙子真好看!”吴晓兰笑着说。她手中那张未完工的掐丝珐琅杯垫,在夕阳下闪烁出跨越时空的温柔光泽。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