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破局 智创未来 ——黄冈市以区域协同激活机器人产业“新动能”

时间:2025-10-21 19:00 来源:云上黄冈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0月15日下午,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艾灸机器人研发实验室内,电气工程师田飞虎正紧盯屏幕上的参数曲线。机械臂末端的艾灸头时而如雀啄般轻点穴位,时而如行云流水般回旋游走——这台高1.2米的艾灸机器人,正以0.1毫米级的精度复现着中医“雀啄灸”“回旋灸”等古法艾灸精髓。

4fde1c95722b85a6d21761bb12035dae

智能艾灸机器人

“从依赖人工手感的‘经验活’,到精准可控的‘智能活’,这台机器人的诞生,藏着黄冈机器人产业‘破茧’的密码。”科峰智能公司技术中心项目经理邓庆元的话语里,透着技术突破的自豪。

近年来,我市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赛道,以“飞地经济”形成跨区域协同机制,推动机器人产业年产值突破70亿元,技术成果辐射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这背后,正是“区域协作”这把钥匙,打开了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大门。

产学研用“合纵连横”,破解技术卡点

今年5月,艾灸机器人正式亮相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现场专家感慨:“没想到传统艾灸与现代机器人技术的碰撞,能结出如此惊艳的果实!”

3月18日,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科峰智能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的“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瞄准机器人产业“卡脖子”难题,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

艾灸机器人,是该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后推出的首个成果。

“艾灸机器人的研发,本质是解决三个问题:‘找得准’‘按得稳’‘灸得好’。”邓庆元将研发过程比作“攻克三座大山”,而每一座“山”的翻越,既离不开科峰智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也离不开创新中心团队的智力支撑。

智能定穴是第一道难关——人体穴位位置因人而异,传统人工取穴依赖经验,机器人如何精准识别?借鉴公司2021年研发智能剥虾机的经验,团队将剥虾机的视觉识别技术迁移过来,构建出人体穴位的3D视觉模型,再结合中医经络数据库,实现精准定位穴位坐标。

力度控制则考验机械精度。研发团队将科峰智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高灵敏度关节模组应用其中,构建3D力反馈感知模型,让机械臂像有“触觉”一样,沿着人体曲线自动调整力度进行恒力输出,达到一个恒力按摩的效果。

温度控制是最后一道“安全阀”。团队整合光感知和热感知技术搭建热感知系统,能够把施灸的温度控制在38℃至42℃黄金温度区间,从而达到最佳的艾灸效果。

从3月创新中心成立到5月成果亮相,短短两个月,产学研用协作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目前,艾灸机器人已完成全部技术验证,月底将小批量投放市场,欧洲市场的600余台意向订单正在洽谈中。

“这不是偶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让高校院所的‘智力’与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才催生出这样的‘湖北首台’。”

976412dd0b826d84d38d6905a9e42059

鑫垚生态科技智能巡检机器人

千行百业智改数转,激活增长新引擎

在浠水县洗马镇鑫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监控室大屏上,一台白色小巧的机器人沿着鸡舍过道缓缓移动:顶部的摄像头扫描鸡群状态,侧面的传感器监测温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平台。

“过去每天巡栏要用五六个小时,现在机器人只要两个半小时就能扫完全场。”养殖场工人李有光说,自从有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个好帮手,他从“体力工”变成了“技术工”,劳动强度减少了六成。

浠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巡检机器人能有效降低饲料消耗,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带动2万农户上链增收,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2亿元,标志该县在蛋鸡养殖业现代化和智能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76b8f40f799c4759068492e8ca32fc7d

鸿路钢构智能焊接机器人

制造业的“智改”同样显著。

在团风县鸿路钢结构生产车间,智能焊接机器人正挥舞机械臂,电弧闪烁间,钢结构构件的焊缝平滑如镜。

“智能控制准确率达99%、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团风钢构青科突击队负责人刘志拿起一块构件,用卡尺测量焊缝宽度:“焊缝误差小于1.5毫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们团队一直都在进行技术攻坚,不断攻关钢构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刘志介绍,2015年他就在钢构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深谙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是制约团风钢构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2022年,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就“大型钢结构现场级中厚板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钢结构建筑自适应焊接、检测一体化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并投入使用。

从此,“傻大粗”的钢构制造装上灵巧的机器手。

新技术的应用,让团风鸿路钢构产品焊缝精度达微米级,产品一次合格率超99%,推动企业产值突破60亿元。

从农业的“机器换人”到制造业的“精度革命”,我市正以区域协作为笔,以创新突破为墨,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画卷上,写下生动的“黄冈答卷”。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汪欢 通讯员 付从利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