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合一是怎样炼成的——尧治河村模式对荆门转型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时间:2025-10-20 14:55 来源:荆门发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阅读提示: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曾是依赖磷矿开采的贫困山村,通过关闭污染矿点、投入生态修复,实现从“吃矿”到“护山”的绿色转型。该村推动“三区合一”,将矿区、山区、生活区融合为景区,发展旅游、洞藏酒、食用菌等多元产业,202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该村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实现物质精神共富。尧治河村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条村庄的自我救赎之路,更是一面镜子,照亮了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初秋的清晨,鄂西山脉的薄雾轻绕尧治河。阳光穿过绿树,洒落在三百多栋白墙黛瓦的民居上,远近溪流潺潺,鸟鸣清脆。

701


尧治河村位于荆山腹地,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境内,地处鄂西磷矿带核心区,山高谷深。三十多年前,这里曾因采矿满目疮痍,矿渣裸露,风过带尘。如今,森林覆盖率达96%,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9万元,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旅游名村”“中国山区幸福村”。

从“灰”到“绿”,尧治河村藏着怎样的蜕变秘密?山区、矿区、生活区是如何融合为一个景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

从“吃矿”到“护山”:

尧治河村的绿色转身

1988年,是尧治河村命运转折的起点。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尧治河村党委书记的孙开林带领村民,一锄一镐在鄂西的崇山峻岭中劈山修路——只为将山中的磷矿石运出去。

“那时太穷了,全村人都指望矿石换口饭吃。”孙开林回忆。尧治河村地处襄阳保康、十堰房县与神农架交界处,山高路险、土地贫瘠,“村民住土坯房,出门靠走,通信靠吼,一年忙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矿石,成了全体村民眼中的“救命稻草”。

702

图源保康发布

路通后,矿石一车车运出深山,资金一笔笔流入村账。矿业让尧治河村攒下“第一桶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腰包渐鼓。但采矿付出的代价也随之浮现:把山体挖得千疮百孔,矿渣堆积,雨水一冲便泥沙俱下,昔日青山成了“癞痢头”。

“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孙开林在村“两委”会议上态度坚决。当时村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矿还能挖几十年,挣钱要紧”,也有人担忧“再挖下去,水都没得喝”。孙开林带着干部去看被污染的农田,听村民抱怨矿粉呛鼻,村“两委”成员最终统一认识:“开发要持续,保护必须跟上,否则有钱也留不住未来。”

一场与矿渣的拉锯战就此打响。尧治河村陆续关闭8家矿粉厂、15个矿洞和26个露天采矿点,推动露天转地下、粗放转科学开采。村里累计投入近3亿元治理水土、恢复植被。村民背树苗上山,在矿渣坡上覆土浇水,硬是把秃山重新染绿。

如今,这里的生态恢复率达96%,负氧离子浓度达世卫标准的5倍。九月行走在尧治河村,满目葱郁、溪水清澈,只有村中磷矿博物馆里的旧矿具,提示着过往的采矿历史。

关矿不是断财路,而是谋新路。2010年,孙开林带队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看到废弃矿洞变身旅游景点和种植园,深受启发:“我们的矿洞恒温恒湿,不就是天然宝地?”回国后,村里成立专项小组,推动“死矿洞”变成“活资产”。

703

网络图

旅游率先发力。2017年,尧治河村按“矿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生活区变景区”的思路,启动“三界洞天”项目。历时四年,在废弃矿道中布设电路灯光、融合神话叙事,打造出年接待超30万人次的网红景点。

“夏天最忙,一天至少带三批客人,嗓子都哑了。”2012年嫁到尧治河村的匡兴玉,如今是村旅游公司的导游,丈夫也在同一公司工作。“以前担心没收入,现在村里产业多,既能顾家,工资也不低。”旅游还带动了餐饮住宿,游客多时农家乐天天满座。

704

图源保康发布

村民许烈菊办起“百惠农家乐”。“证件村里办,客源村里引,挣的钱都是自己的。”她笑着说,房子是村里统一建、统一装修的,“夏天游客不断,两个月就挣了十来万,过去想都不敢想。”

矿洞经济不止于旅游。8℃-12℃的恒温环境适宜香菇生长。“没有病虫害、不受污染,菇肉厚实,四季可种,供应稳定。”技术员张先仁介绍。村里建成现代化矿洞食用菌基地,今年产能达300万棒,产值有望突破8000万元,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此外,“尧治河洞藏酒”也应运而生。独特矿洞被改造为顶级酒窖与文化展馆,“洞藏一年抵三年”,成为游客争购的特色产品。如今,尧治河村已形成水电、精细磷化工、酒业、旅游等多元产业格局。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利税4.5亿元,拥有22家村属企业,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

705

图源保康发布

“我们不搞单打。有矿时用矿养产业,矿停了其他产业照样转。”孙开林说,“转型要早,也要实,路才走得远。”

从“物质富”到“精神富”:

尧治河村的文化塑魂之路

当青山复绿、村民致富之后,尧治河村的带头人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命题:乡村振兴,是否只满足于生态颜值与物质富裕?

“不够。”孙开林的答案清晰有力,“没有文化的乡村,如同没有灵魂的人。我们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内心也要丰盈起来。”

706

网络图

“文化铸魂”的第一步,是“一村十馆”的建设。中国磷矿博物馆、村史馆、党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十座特色场馆相继落成。磷矿博物馆中,旧矿灯、矿石标本与老照片,无声讲述着采矿年代的艰辛与代价;村史馆里,一幅幅影像则清晰勾勒出从贫困山村到小康典范的变迁轨迹。

更细腻的文化浸润,藏在“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中。2011年6月,村党委提出每户设置一间书房、一间标准客房、一个花坛,悬挂一幅书法、一件艺术品,并鼓励村民学习古诗、歌曲和故事。这项看似细致入微的要求,如春雨般悄然改变着日常。

“现在孩子放学就爱待在书房看书。门口花坛种上花,每天为花浇水都成了一种享受。”导游匡兴玉说。

文化也在与产业深度融合中释放能量。2025年夏季,“尧治河杯”湖北高校网球赛、山地越野公开赛、“清凉马拉松”等赛事接连举办。赛事期间,村里酒店民宿一房难求,餐饮特产销量激增,直接带动消费超千万元。

“文化不应只挂在墙上,而要融入生活、拉动产业。”孙开林表示,尧治河村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一村十馆”为载体拓展疗休养与研学市场,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

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富的基石。“发展成果必须惠及每一位村民,”孙开林强调,“这是尧治河村的共同富裕逻辑。”

707

图源保康发布

集体收益优先投入基础设施:打通对外道路,实现水、电、路、网全通;统一建成300多栋别墅式民居,村民仅需部分成本即可入住;卫生室配备救护车,学校、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城里有的,我们这儿也有。”村民言语中充满自豪。

公共服务同样到位:免费体检、奖学金制度、困难家庭帮扶有序落实;60岁以上老人可领养老金,逢节庆有慰问品。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村民可感可及的幸福感。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句话镌刻在尧治河村史馆的墙上,也深植于村民心中。从劈山开路到生态修复,从产业转型到文化深耕,这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盛”的道路越走越宽。

站在尧治河村的观景台上远眺,青山连绵,别墅错落,游客的笑语与孩童的嬉闹交织,一幅既有颜值更有灵魂的立体画卷,正缓缓展开。

从尧治河村到荆门:

资源型城市绿色突围路径

尧治河村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条村庄的自我救赎之路,更是一面镜子,照亮了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当目光从鄂西荆山群山转向江汉平原北缘的荆门,这条“磷矿巨龙”的龙首之地,同样面临着“因磷而兴、因磷而困”的课题。

荆门,作为“中原磷都”,磷复肥产能占据全国十分之一,年产磷石膏数百万吨,其规模与产业地位远超当年的尧治河村。然而,磷石膏堆存占地、渗滤液风险、消纳压力大等“副产物”,成为制约荆门高质量发展的“沉疴”。尧治河村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源开发的红利,若不能与生态修复同步,终将反噬发展成果;而转型,必须敢于“断腕”,更要善于“再生”。

708

荆门全景 张兆宇 摄

尧治河村的“矿区变景区”“废洞成宝地”,也为荆门提供了“以用代存”的生动注脚。荆门近年来推动磷石膏“全链条管控、全场景利用”,正是对“尧治河村模式”的深化与扩容。从水泥缓凝剂到生态修复填料,从绿色建材到高端材料,磷石膏不再是“包袱”,而是可循环的资源。荆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这与尧治河村将矿洞改造为旅游景点、种植基地的思路一脉相承——都是将“废弃空间”转化为“功能载体”,将“治理成本”转化为“产业价值”。

但荆门的挑战更为复杂。磷石膏产生量大、应用场景受限、技术转化瓶颈突出,更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市场构建。尧治河村的成功,关键在于集体意志的凝聚与长期主义的坚持。荆门若能借鉴其“党政主导、村企协同、村民受益”的治理机制,强化“以用定产”的刚性约束,打通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的“最后一公里”,便有望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从“废料”到“原料”的跃迁。

更重要的是,尧治河村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深层逻辑——生态治理不是产业的“对立面”,而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荆门若能将磷石膏综合利用与区域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统筹谋划。打造“磷—肥—材—景”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圈,便不仅能破解环保难题,还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尧治河村的这条治理经验,同样适用于荆门。精神,是敢于向历史遗留问题亮剑的担当;文化,则是将生态理念植入产业基因,让可持续发展空间无限放大。

站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远眺,厂房林立,管道纵横,这里没有尧治河村的青山溪流,却同样涌动着转型的渴望与奔跑的力量。每一个资源型地区的重生,都是一次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的觉醒,都是一场从“灰色增长”向“绿色繁荣”的跃升。

路正长,荆门行走其中。

(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杰 钱华云 付永锡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