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吴寒飞)“这个孩子是从白河来的,今年6岁,因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经过一年多的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现已实现临床治愈。”10月8日,患儿家长专程将致谢锦旗送到十堰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杜卫星手中。
杜卫星介绍,这名白河女童初次就诊时病毒载量高达119万IU/mL,属于“大三阳”,肝功能明显异常。去年9月,患儿开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长效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杜卫星坦言:“打干扰素可能会有高烧、掉发、食欲下降等反应,孩子本身有贫血,治疗过程中贫血情况有所加重,但治疗效果显著。”治疗两个多月后,病毒载量从119万降至633 IU/mL;表面抗原从400多降至0.85(参考值<0.03);到今年1月,患儿表面抗原转阴,病毒转阴,表面抗体升至48,实现了病毒学转阴。
“7岁以下患儿治愈率最高能达到60%,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成人。而超过7岁,治愈率就与成人相近,仅40%-60%。”杜卫星解释道,“孩子年龄小,肝组织小,就像容器装的东西少,更容易清除干净。”他对比了科室同时治疗的另一名3岁半患儿的情况:“那个孩子治疗半年后,表面抗原降到1点多,病毒转阴,也已出现表面抗体。虽然治疗过程有不适,但‘长痛不如短痛’。”
杜卫星坦言,过去对低龄儿童抗病毒治疗持谨慎态度:“原来我们也不敢给这么小的孩子抗病毒治疗,担心药物副作用。”随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关于儿童乙肝治愈研究的推进,以及《儿童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低龄患儿抗病毒治疗提供了规范方案。“长效干扰素的问世也大大提升了治疗便利性。”杜卫星介绍,“原来短效干扰素需要每天或隔天注射,现在只需每周一针,减轻了患儿痛苦。”
十堰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已成熟开展儿童乙肝抗病毒治疗,并积累了多个成功病例。杜卫星表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儿童乙肝已从“不可治”转变为“可临床治愈”,我们科室目前已常规开展儿童乙肝抗病毒治疗,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和完整的治疗方案随访体系,为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杜卫星特别提到有乙肝家族史的儿童要尽早筛查。“尤其是父母有乙肝的,孩子一定要在7岁前完成筛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慢性化风险。”他提醒家长,不要因孩子小而畏惧治疗,孩子短期内受罪,但能把一生的问题都解决。不要等到长大再治,那样反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