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伏地魔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大魔头。农田里也有“伏地膜”,它是能促进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好帮手。
传统地膜一般用不可降解塑料制成,回收难度大,残留在农田会危害土地质量,污染生态环境。即使现在有了可降解地膜,价格也非常昂贵。
科研人员对秸秆成分进行提取。采访对象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团队发挥奇思妙想,对另一种同样难以处理的农作物秸秆施以“魔法”,让它变成可生物降解的环保“伏地膜”,一石二鸟解决了两种困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大难题。秸秆地膜的成本很低,比目前市场上的其他生物降解地膜便宜近一半。
【研发者说】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洪山实验室研究员 李强
地膜是农业种植常用的工具之一,具有保温增墒、压盐抑草的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传统地膜是用不可降解聚乙烯塑料制成,如果残留在农田中,会造成土壤板结,农业水土环境污染,影响粮食产量。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近3亿亩,每年要用掉160多万吨地膜。
我们研发的秸秆地膜实现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能为农作物撑起一把防水、透气、防暴晒的“保护伞”。同时,它还充分利用秸秆组分的生物特性,显著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让农户节水节肥节药。
秸秆“不值钱”,它制成地膜的成本比现有其他生物降解地膜成本低40%,与传统塑料地膜价格相当。但更重要的是,秸秆地膜对农田无害,不再需要采后回收。我们通过对秸秆的超微分子结构进行调控,能根据农作物的覆膜需求订制地膜的降解周期。时辰一到,它便功成身退,化作“春泥”。
我从事生物降解环保材料研究多年。2019年,我偶然听同事“吐槽”,地膜回收难是一桩在世界范围都还未有效解决的问题,问我有没有适合的可降解材料,能代替塑料来制作地膜。我脑海中一下想到秸秆。
秸秆体内有个“大宝贝”——木质素。我们发现,它不仅有助地膜材料塑化成型,它还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有机质组分,木质素还田后可显著肥田。
然而,在研究中我们需要克服秸秆的一个巨大短板,它成膜性很差。
经过几年研究,我们通过细胞壁工程化,从分子层面调控了秸秆的超分子结构,实现了其与其他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有效结合,终于实现秸秆复合吹塑成膜。目前,我们通过提取秸秆里的不同成分,制作出了黑色控草膜和白色地膜。玉米、水稻、烟草等常用黑膜,甘蔗、棉花等常用白膜。
李强教授团队用秸秆制作成的地膜。采访对象供图
秸秆地膜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在传统制膜设备的基础上略加改进就能实现,这让秸秆地膜在制造市场也能有很高的接受度。
用于制作秸秆地膜的设备。采访对象供图
今年,我们在全国多个省份的农田里进行了田间试验,包括新疆棉花和玉米,云南的玉米、烟草和甘蔗,湖北的水稻和油菜的覆膜试验,增产增收效益显著,省肥、省药、省人工,反响非常好。
李强教授团队在进行秸秆地膜的制作。采访对象供图
【大众点评】
湖北蕲春县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吕云清
我们以前想用但又怕用地膜,主要是因为塑料的东西清理起来麻烦,后期不弄干净,对农田危害很大。
今年4月,我们在再生稻田里铺上了李强教授团队的秸秆地膜,效果让我们感到意外。盖了膜和没有盖膜的水稻,长势和高度明显不同。田里没有杂草了,不用再人工除草或打除草剂,而且肥料没有流失,我们不用再多追一次肥。这种膜还防虫害,效果显著。
李强教授团队在做田间试验。采访对象供图
这几天,水稻正好在收割中,我们预计产量可以增高10%到15%,这是非常可观的。神奇的是,现在田里的地膜已经在降解中了,部分地膜已经化为粉末,肉眼不可见。秸秆地膜成本也不高,大家的评价都特别好。我们会和李强教授团队保持紧密合作。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晏华华 整理 动图:张莉)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