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陆龙杰)2025年7月3日,《今日头条》一篇署名文章宣称“‘《诗经》之祖’尹吉甫故里之争可以休矣,和湖北房县无关”,并试图将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湖北房县、竹山等地附会为“归属川南地区”,进而将诗经源地及尹吉甫籍贯牵强指向四川泸州。文中频现“大概、可能、或许”等模糊措辞,其治学态度之轻率与史实认知之偏差,令人愕然,啼笑皆非。《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不是某一个地方所能承载的,她遍及华夏大地万里河山,指引着民族文化的方向。她不仅是华夏文学的源头,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根基,历经三千年而生生不息。近年来,湖北房县、山西平遥、河北南皮、四川泸州等地皆以尹吉甫《诗经》文化发源地或重要传承地自居。
2009年12月,已故中国诗经学会原首任会长夏传才给十堰市民俗学会的回信中写道:“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你们调查的材料可考可信。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墓,四川泸州之说乃系误传”,并于2010年为研究会题词“千古诗经风雅颂,吉甫故里民歌乡”。
由此可见,科学、严谨地认识《诗经》及尹吉甫诗经文化,是不可轻率妄断的严肃学术课题。
2024年至2025年,笔者以政协委员身份,随县政协文史委考察组先后赴山西平遥、河北南皮、四川泸州,实地调研尹吉甫诗经文化在当地的历史遗迹、传承形态与发展现状。结合对房县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尹吉甫诗经文化的发源与归属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一、《诗经》在历史长河中多元呈现
考察发现,历经三千年沧桑,《诗经》的古老诗句仍在华夏大地上回响,以不同的形态融入四地的山川风物与人文生活:在湖北房县的青山绿水间回荡,在山西平遥的巍峨城墙上萦绕,在河北南皮的庄严祭祀中吟诵,在四川泸州的幽静琴台上低吟。房县青峰山下,长眠着尹吉甫的英灵;平遥古城墙上,“点将台”诉说着他的赫赫武功;南皮旷野中,“将军坟”庄严肃穆;泸州三华山上,“霜操琴台”流传着动人的孝悌传说。四地共同编织了一幅跨越时空、内涵丰富的文化传承图景。
这清晰地印证了《诗经》早已超越单一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财富,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尹吉甫作为《诗经》的主要编纂者,其生平事迹与文化影响遍及华夏大地。湖北房县、山西平遥、河北南皮、四川泸州四地,各自保存着独特的历史记忆、遗迹遗存与活态传承,共同构成了尹吉甫诗经文化绚丽多姿的多元图景。
湖北房县:诗祖故里的活态传承
房县古称房陵,地处鄂西北汉水流域,是《诗经·周南》的采风地,亦被确认为尹吉甫的故里与卒葬之所。《房县志》明确记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诗经》的血脉深植于房县文化基因。
首先有实物的印证。湖北房县作为“尹吉甫故里”和《诗经》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最重要的实物印证是1976年七里河等地出土的带有“吉甫”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再就是有尹吉宗庙、尹吉甫墓(天官坟)及墓碑、龟驮碑、石像等文物。其中房县宝堂寺(尹吉甫家庙)内现存明代龟驮碑,碑文明确记载:“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隐山房旁观也……”,为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所立,佐证尹吉甫与房县的历史关联。2010年7月,房县青峰镇还出土一块清代石碑,碑高2.5米,宽0.8米,记载了当地民众对周代诗人、军事家尹吉甫的纪念。碑文为:“下马青峰道,焚香拜尹公;出师宣薄伐,作颂穆清风;烟冷千秋石,云幽万古松;允怀文武略,谁嗣奏膚功。”落款为“乾隆三年春立”(1738年)。进一步佐证了尹吉甫故里归属、诗经文化源头为湖北房县。
其次是有语言活化石。《诗经·周南》中的诸多方言词汇,至今仍活跃于房县俗语中。当地地名与《诗经》“二南”多有对应,动植物资源亦高度吻合。2024年《房县诗经植物》一书出版,对《诗经》130余种植物的学名、俗名、分布、性状与用途详加考证,从地域生态角度强化了房县作为《诗经》重要源地的地位。
第三是有诗经民歌的千年传唱。2011年湖北省“尹吉甫诗经文化”调研组在房县发现,诗经民歌在当地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田间劳作有锣鼓歌,上山砍柴有砍柴歌,谈情说爱有情歌,河边洗衣有洗衣歌……浓郁的《诗经》遗风浸润乡野。门古寺镇退休老教师王天朋回忆:“凡长辈过世,晚辈便延请‘诗歌童子’诵《诗经·蓼莪》为祭:‘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种以《诗经》篇章寄托哀思的丧祭传统,至今犹存。
房县对尹吉甫诗经文化开展了系统深入的保护传承工作,修缮了尹吉甫宗庙石窟、龟驮碑、石像等文物;2011年“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确立为县级保护文物;2012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榔口乡更名为尹吉甫镇,为全国唯一以“尹吉甫”命名的行政区,2014年,房县尹吉甫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房县被中国诗经学会授予“中国诗经文化之乡”。现代传承上,借助声光电技术,《山风》《关雎》等诗经主题歌舞登上央视舞台;微电影《桃夭》、纪录片《诗经溯源》《影像方志》《千年文化话房陵》等在央视播出。结合全域旅游,将诗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打造了诗经大道、诗经文化广场、宝堂寺、西关印象、关雎桥等30余处景点。
山西平遥:戍边名将的武功记忆
平遥古城尊尹吉甫为“建城之祖”,铭记其西周时期的赫赫军功。相传其出征驻地为今尹村,回师驻地为尹回村,两地相距约十公里,见证其戍边生涯。因此其文化特色聚焦于军事遗迹。
一是点将台与城墙。古城东门城墙上的“尹吉甫点将台”,相传是其操练士卒、指挥御敌之所,“增城筑台、抵御猃狁”的故事世代相传。
二是卿士书院。古城内以尹吉甫官职“卿士”命名的古书院,是其文治成就的纪念场所。
三是衣冠冢与庙宇。平遥建有尹吉甫庙、衣冠冢供后人凭吊。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所立《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于1983年重立。
平遥定期举办《诗经》诵读活动,当地学校将《诗经》纳入校本课程,将《诗经》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古城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比于房县的活态诗经文化氛围,平遥因其古盛名,对尹吉甫的关注点更集中于其军事家身份,以及晋商文化与诗经精神的融合。因此,单纯的诗经文化在当地民众中的认知和普及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当地干部群众对尹吉甫诗经文化关注度并不高。这或许源于平遥自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诗经文化在此相对潜隐。
河北南皮:尹氏宗亲的祭祀传承
南皮为尹吉甫重要封地之一,其传承以祭祀活动与宗亲组织为核心。2019年曾举办盛大的“纪念西周尹吉甫诞辰2869周年及中华尹氏宗亲会河北分会成立”活动。
南皮的尹吉甫文化表现有三:
一是将军坟。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的尹吉甫墓,俗称“将军坟”。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乾隆帝东巡至此,命吏部侍郎曹秀先祭奠并立碑纪念。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宗亲祭祀。2019年大型祭祀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香港、广东、福建等16个省市的300多名尹氏后裔齐聚南皮,彰显了尹吉甫作为尹姓、吉姓“共同太始祖”的宗族凝聚力。
三是地方政府的弘扬。南皮将县城最宽主干道命名为“将军路”,在香涛公园汉白玉墙壁镌刻尹吉甫纪念图文。通过“国学进校园”活动,将尹吉甫事迹纳入教学内容,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当地学者强调:“尹吉甫不仅是军事家、诗人,更是早期的税务与市场管理高官,其治国理念至今仍有启示。”
四川泸州:孝悌精神的象征之地
泸州的尹吉甫文化以“霜操琴台”为核心,承载着关于孝道与悔悟的动人传说。此遗迹位列“泸州古八景”,是重要的精神地标。
“霜操琴台”渊源深厚,相传尹吉甫误信后妻谗言,放逐长子伯奇。伯奇含冤于泸州三华山巨石上抚琴作《履霜操》诉冤,后投江自尽。史载:“城北二里,山石生成,周围七尺峙立山腰,曰,抚琴台。”尹吉甫醒悟后寻子不得,登台抚《子安之操》追悔,并于三华山麻沙桥设伯奇衣冠冢,建“归子庙”。此故事被视为孝悌文化的重要载体。
泸州同样重视尹吉甫文化保护,着力挖掘孝悌文化资源,重建抚琴台、归子庙;通过文旅融合,将尹吉甫传说与泸州酒文化结合,打造“酒城十贤”品牌,让游客在品酒中感受“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古老意蕴,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此思路与房县打造“诗酒美城”异曲同工。此外,泸州还通过非遗展演、戏曲改编等形式,让《诗经》故事在新时代舞台上精彩呈现。
二、《诗经》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
综合四地考察分析,笔者认为,《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能跨越三千年而历久弥新,正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四地各异的传承方式,恰恰印证了《诗经》文化的包容性与普适性——它超越地域,成为凝聚民族的精神纽带。汉水之滨的湖北房县、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平遥、大运河畔的河北南皮、川南地区的四川泸州,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化发源与传承的多元谱系。作为中华文化的史诗丰碑,《诗经》绝非某一地独有之产物,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当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来珍视与传承。
《诗经》在中华大地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诗经》的采集与编纂本身即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融合壮举。作为采诗官,尹吉甫足迹遍及中原列国,将四方歌谣汇集成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共同基石。
《诗经》是十五国风的融合。《诗经·十五国风》涵盖了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广阔地域的民间歌谣。《诗经》305篇,《风》占160篇,分《十五国风》,即采自十五个地区的歌谣。这些地域至今留存着与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诗经》是语言与精神的统一。虽方言各异,《诗经》通过“雅言”(古代通用语)实现了文化整合。尹吉甫在《大雅·烝民》中提出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思想,阐明了对普遍人性与道德法则的认知,成为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石。
《诗经》是多民族文化的结晶。《诗经·江汉》等篇记载了周王朝与淮夷、南淮夷等民族的互动。西周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明确记载尹吉甫“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这些史料证明《诗经》文化是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瑰宝。
《诗经》是中华各民族共享的精神符号
尹吉甫兼具诗人、将领、税官、父亲等多重身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综合象征。四地各取其精神内涵加以传承,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民族精神图谱。
房县传承“文”的精神。尊尹吉甫为“中华诗祖”,《烝民》《崧高》《江汉》等《诗经》名篇为其所作。诗经民歌的活态传唱,彰显中华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平遥彰显“武”的形象。强调其军事家身份,北伐猃狁,戍守边陲。“文以附众,武以威敌”是其写照。点将台等遗迹凸显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至今为国防教育载体。
南皮延续“治”的理念。注重其治国理政的智慧。作为早期“税务与市场管理高官”(“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其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仍有启示。宗亲祭祀强化了家族治理与社会秩序的联系。
泸州升华“孝”的内涵。“霜操琴台”故事传递深刻孝道伦理。伯奇的《履霜操》与尹吉甫的忏悔,共同诠释了“父慈子孝”的双向伦理责任。
《诗经》是多元一体的传承共同体
四地对尹吉甫诗经文化的传承,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质。表现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同一文化核心,形成了超越地域的文化共同体。
历史记忆共同体。四地共同保存对尹吉甫的记忆碎片——房县重其生卒,平遥重其戍边,南皮重其治理,泸州重其伦理——拼接出完整的历史人物形象,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
文化实践共同体。四地以不同方式践行传承:房县民歌、平遥遗迹保护、南皮宗亲祭祀、泸州古琴艺术,共同绘制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图景。
精神价值共同体。各地传承的核心价值高度一致:房县民歌唱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平遥点将台彰显保家卫国的责任,南皮祭祀弘扬家族凝聚力,泸州琴台推崇孝道伦理。它们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共有精神财富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在现代化转型的今天,《诗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在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道德建设、国际传播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诗经》是维系文化认同的千年纽带
《诗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连续的文化基因,是全球化时代抵御文化同质化的重要资源。
《诗经》是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根基。《诗经》是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纽带,同时也是情感认同。《诗经·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了西周时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这种朴素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周代礼乐文化强化了华夏民族的向心力,使统一成为政治格局的主线。
《诗经》中民本思想是当代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诗经·大雅·民劳》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强调统治者需体恤百姓疾苦。这种思想在当代统一战线中被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惠民政策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现代统战工作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不同群体对国家认同的共识,延续了《诗经》的文化纽带作用。
《诗经》是两岸同胞的文化脐带。2016年《中华诗祖尹吉甫研究》在台湾出版,成为两岸文化盛事。作为核心经典,《诗经》始终是联系两岸同胞、强化“两岸一家亲”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
《诗经》是当代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诗经》蕴含的伦理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资源,四地的传承展现了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家庭伦理的当代启示。泸州伯奇故事传递的孝道精神,在老龄化社会意义深远。尹吉甫的悔悟为现代家庭代际沟通提供镜鉴。泸州学者倡导重建琴台,正是看重其对当代孝道教育的价值。
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诗经》记载动植物达150余种,体现“万物并育”的生态观。特别是《房县诗经植物》一书出版,为生态保护提供文化支撑,其“诗经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探索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廉政文化的古代镜鉴。《诗经》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的诘问,直指不劳而获与分配不公;“硕鼠”痛斥贪得无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塑造了廉洁自律的君子形象,为廉政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诗经》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名片
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诗经》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国际学术对话平台。《诗经》国际影响力深远。早在公元前便传至东亚、东南亚,日、朝、越等国不仅研习汉文原本,更延请中国经师讲学。欧美亦有拉丁、德、英、法、西等多种译本,为国际学术交流奠基。
文化创意产业源泉。房县“中华诗经城”、平遥点将台、泸州琴台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项目。2025年房县“古韵新声”快闪活动,以“沉浸式体验+跨时空对话”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传承,焕发文化新活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表达。《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民劳》)的民生关怀,与当代“小康社会”构想形成历史呼应;“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天下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诗经》文化成为沟通沿线国家的精神桥梁。
行走房县青峰山麓,耳畔回响村民吟唱的《关雎》;驻足平遥古城点将台,眼前浮现尹吉甫指挥若定的身影;见证南皮庄严的宗亲祭祀,血脉涌动着同根同源的温情;静坐泸州三华山琴台,指尖仿佛触碰到伯奇抚琴的悲怆。四地各异的传承方式,共同诠释着《诗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海纳百川。
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诗经》文化遗产,不仅关乎四地的历史记忆,更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千秋大业,因此,我们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担当的自觉、更加磅礴的格局来认识诗经,认识诗经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编辑:张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