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让“3·15”精神渗入日常肌理

时间:2025-03-18 15:05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3·15”不应是年度烟花秀,而该成为永不落幕的探照灯。

每年3月15日,亿万双眼睛紧盯荧屏,如同等待一场盛大的维权烟花秀。那些被镁光灯灼伤的失信企业,在曝光后的24小时里上演着道歉、整改、赔偿的标准流程。但这场年度狂欢过后,不合格食品仍在暗巷不停快递,保健品骗局依然在老人家中肆虐……我们不得不思考:当打假沦为周期性表演,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否已陷入某种仪式化困局?所以才在每年的“3·15”石破天惊地曝出坑害消费者的“猛料”。

“3·15”晚会自1991年诞生以来,累计曝光企业超过1200家,平均每天就有3.7家企业被曝光。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消协受理投诉量较晚会初创时期增长180倍。这场持续33年的维权仪式,非但未能遏制侵权势头,反而见证着消费纠纷的几何级增长。

仪式化维权正在消解监管效能。某网红面包店在2021年3.15期间因过期原料被罚,次年同月故技重施;某车企在晚会曝光后紧急召回问题车辆,却在半年后推出减配版车型。这种"打地鼠"式的监管,暴露了运动式执法的致命缺陷,缺乏“来与不来我都在这儿等你”的硬气和勇气。

消费者的心理安全阀被仪式性拧紧。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在3月集中投诉,62%的网购纠纷当事人坦言"要攒到3月解决",所以才有“晚会”式曝光、集中现场式执法。当维权变成定时定点行为,日常的权益保护机制实际上已被架空。

当前市场监管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3月全系统日均出动执法人员较平时激增5倍,但全年行政处罚案件中,3月案件占比高达21%。这种波浪式执法节奏,与企业违法行为的连续性形成荒诞反差。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消费维权不该困在时间的茧房里。当区块链技术可以追溯每棵白菜的成长历程,当AI客服能够秒级响应每起投诉,我们完全有能力让3.15精神渗入日常肌理。“3·15”不应是年度烟花秀,而该成为永不落幕的探照灯,让失信行为在任何时间维度都无处遁形。

相关链接: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3·15晚会曝光问题初步核查处置情况

编辑:姜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