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以林治水:解码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论”密码

时间:2025-03-14 15:22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林为大地之肺,护之方得清新;水乃生命之源,治之才有绵延。

3月12日11时,央视总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直播连线的方式,聚焦十堰市增绿护绿、守护碧水的生态实践:通过“以林治水”筑牢生态屏障,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万顷碧波中,倒映着青翠的山峦。这座被森林覆盖率达72.1%的城市,用二十年时间在秦岭与大巴山脉间织就了一张绿色水网,创造出水质稳定保持II类以上的生态奇迹。十堰的实践揭示:现代治水不是孤立的工程命题,而是需要以系统思维重构人水关系的生态革命。

有数据显示:当森林覆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相当于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新建一个1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库。这种自然智慧在十堰化为具体实践:通过精准配置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景观防护林,形成立体化植被体系,使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量较上世纪减少76%。数字背后,是森林根系编织的地下水库在持续调蓄水流。

郧阳区的油橄榄产业园里,曾经的荒山变身现代农庄。十堰在关停560家高污染企业后,培育出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实现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7%的逆袭。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重构了"绿水青山——生态资产——绿色经济"的价值转化链。当库区渔民变成生态护林员,当柑橘种植与碳汇交易挂钩,生态价值找到了市场化的表达路径。

在十堰市生态文明条例中,"林长制""河长制"的联动机制颇具创新。这种制度设计打破部门藩篱,将19个部门纳入生态治理共同体,形成"造林——护林——治水"的责任闭环。更为关键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创新,通过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让下游受益地区每年反哺水源地数亿元。这种制度演进昭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起权责对等、利益共享的治理新范式。

站在丹江口千岛画廊观景台远眺,连绵青山与碧波浩渺构成美丽画卷。十堰的实践表明,当我们将森林视为有生命的治水工程,把生态系统当作有机整体来经营,就能激发出远超工程手段的治理效能。这种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的范式,不仅守护着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