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绿色的希望,绿色的未来,绿色的梦想从植树开始。
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聂世斌和他的团队用三十八年光阴,在丹江口市石鼓镇的8000亩石漠化荒山上书写了绿色奇迹。当曾经的"火焰山"褪去深红色外衣,换上翠绿新装,这片土地不仅见证着自然生态的涅槃重生,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精神史诗。这抹跨越时空的绿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被覆盖,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图腾。
"三十八年"这个时间单位对于聂世斌来说,其本身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无数人追逐即时回报时,聂世斌带领团队用几代人的接力,将青春化作浇灌荒山的甘霖。他们的钢钎和锄头在嶙峋山石间开凿的不仅是树坑,更是生命和绿色的希望。每一棵顽强生长的侧柏,都是对"用火药炸出的3万余个树窝和打炮眼用坏的80余根钢钎"顽强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经济效益至上的喧嚣中,这群造林人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他们创造的不仅是森林碳汇,更是难以估量的生态服务价值。当丹江口水库因这片新绿而更加清澈,人们终将明白:生态价值核算表中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些无法货币化的生命奇迹。
从塞罕坝到右玉县,从库布其到丹江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群星闪耀时"。聂世斌们的故事犹如精神灯塔,犹如万千火种,照亮着可持续发展之路,点燃了神州大地千万个绿色奇迹。当越来越多的"火焰山"化作"绿宝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版图的扩张,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基因的觉醒与升华。
站在新起点回望,石鼓镇的绿色奇迹恰似一部打开的生态启示录。它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冰冷的指标竞赛,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对话;不是短暂的环保运动,而是需要代际传承的文明接力。当聂世斌团队种下的树苗长成参天巨木,它们终将成为丈量人类文明高度的精神坐标,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在生态觉醒道路上的铿锵脚步。
相关链接: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