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系改革持续深化,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逐渐落地。近期十堰推出的就医体验“新十项措施”——包括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实行全院一张床、开展免陪护试点、推行中医药文化夜市等,不仅是服务流程的“小切口”创新,更体现了医疗体系系统性改革的“大逻辑”。这些举措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延伸和模式重构,正在重塑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与效能。
便民与惠民: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孤岛效应”。长期以来,重复检查、床位紧张、家属陪护负担重等问题困扰着患者。此次新规中,“检查结果互认”直击信息壁垒痛点,避免患者在不同医院间“带着片子跑断腿”;“全院一张床”通过动态调配床位资源,缓解科室间供需错配矛盾;“免陪护试点”则依托专业护理团队,减轻患者家庭的时间与经济压力。这些措施的共同点在于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碎片化模式,通过院内协同与区域联动,将患者的“奔波成本”转化为医疗系统的“管理成本”,重构医疗资源的分配逻辑。
服务链延伸:从治病到防病的健康生态构建。新举措的亮点不仅在于院内服务优化,更在于将医疗场景向院外延伸。例如:“中医药文化夜市”将健康知识普及融入百姓日常,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中医养生理念;“健康用药咨询服务”和“12356心理援助热线”则填补了用药安全指导与心理健康支持的空白;而“家庭医生”与“孕产妇全程保健”服务则强调连续性健康管理,将医疗干预节点从“疾病发生”提前至“健康维护”。这些探索将单一的诊疗服务扩展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支持网络,体现了“大健康观”的落地实践。
人文关怀与技术赋能的平衡之道 。在技术驱动的医疗革新浪潮中,新政策并未忽视医疗服务的“人性温度”。“免陪护试点”通过专业护理替代家属陪护,既保障了医疗质量,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焦虑;“心理援助热线”直面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填补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盲区;而“家庭医生”制度的深化,则以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更具信任感的健康管理模式。这些举措表明,医疗改革正在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找平衡点,避免医疗服务沦为冰冷的流水线作业。
医疗服务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关怀。这一系列新举措通过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和服务延伸,不仅让患者感受到“少跑腿、少花钱、少操心”的实在便利,更在深层次上推动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未来,随着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化,以患者体验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创新,或将催生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模式,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十堰方案”。
相关链接: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