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的所有精华。”这是现代文明对自然课堂的终极向往。
“山间田野、果园稻田是他们的课堂,风霜雨露、花鸟虫草是他们的学习素材。”近日,湖北丹江口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创新教学方法, 把课堂搬到山野间,受到《人民日报》点赞。
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自然即教材”的教育理念,坚持“无边界课程”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搬到了雨后的山坡、夜晚的操场、农民的田地里。丹江口彭家沟小学这种打破围墙的教学场景,正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把麦苗当韭菜,把土豆认作地瓜……自然缺失症正在城市儿童中蔓延。研究显示,00后儿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62%的学龄儿童无法辨识常见乔木。某教育机构曾组织“自然寻宝”活动,孩子们手握智能设备寻找二维码,却对脚下的蕨类植物视若无睹。这种认知断层折射出现代文明的悖论:技术赋能与生命感知的此消彼长。
孩子们会在橘树下研究植物的生长,站在池塘里体验浮力的存在,在山间田野开展认野菜、找草药、看虫子等活动。跟着语文老师走进田野,写下关于蝴蝶、麦田的小诗;跟着数学老师从山这边跑到那边,感受行程往返问题;跟着美术老师走进大自然,画一画丰收的金丝皇菊……丹江口彭家沟小学这种沉浸式教学,定会铭刻在孩子们心间。知识在此刻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生命与生命、自然与生命的精准对话。
教育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断言:“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通过经验发生的。”在北京麋鹿苑的湿地课堂,学生们观测候鸟迁徙时,不仅掌握了物候学知识,更在望远镜里读懂了生命迁徙的壮美。这种认知维度的跃升,正是山野课堂的魔力所在——它让知识重新扎根于生命经验的土壤。
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切割着孩子的视野,山野课堂就像一扇重新打开的窗。它不否定现代教育的文明成果,而是以更谦卑的姿态回归教育本源。在飘洒的落雪中解读分形几何,在檐下雨滴侵蚀痕迹里读懂时间力量,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而是重建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系。
相关链接:
编辑:陆兴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