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四十分钟,一场重写生命定义的人性战役

时间:2025-02-28 10:52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白衣执甲,心怀苍生,以仁义和医术照亮生命之路。

2月21日,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经过40分钟接力救治,一名48岁心脏停跳患者成功获救。

当日13时17分,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茅箭区人民医院,就在即将走到医院门诊大厅的时突然倒地不起、呼之不应。导医兰雪萍迅速推着轮椅赶到现场,经过快速评估,就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电话请求急诊科支援。此时患者皮肤湿冷、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小便失禁、血压低到无法测量。

13时24分,医院保安段荣刚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赶到现场,与此同时,急诊科急救团队、医务科专家也火速赶来,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AED除颤……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

抢救持续了整整40分钟,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患者身边,轮流进行心肺复苏,一刻也不停歇。在持续的抢救和药物支持下,患者的心率逐渐稳定,血压逐渐回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在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战役中,医护人员用不灭的信念与精湛的医术,将医学教科书上的不可能改写为生命的奇迹。这场持续2400秒的生命接力,不仅刷新了区域性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时长记录,更在医疗伦理与生命尊严的天平上,投下了震撼人心的砝码。

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窗口仅有4-6分钟,每延迟1分钟施救,存活率便下降7%-10%。当患者心脏停跳40分钟时,教科书上的生存概率已无限趋近于零。但十堰茅箭医疗团队持续实施的心肺复苏,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急救的时间界限。这种突破源于对生命体征的精准判断,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与死神的勇于较量。

这场生死营救中,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人链式急救团队,展现了医疗体系协同作战的典范。从院前急救到急诊复苏,从导管室介入到重症监护,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无缝衔接。这种高效协同建立在日常千百次演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之上,更是医疗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具象呈现。

在持续胸外按压的40分钟里,是刻在医者基因里的职业本能。当社会热议"医者仁心"时,这份坚持恰是医疗专业精神最朴素的注解。

十堰茅箭区人民医院案例的成功,从侧面印证了完善急救链的重要性——从第一目击者施救到专业团队接手,每个环节都是生命接力的关键棒次。

在生命的长跑中,40分钟或许只是瞬息片刻,但对于心脏停跳的患者而言,这2400秒承载着穿越生死的全部可能。茅箭医护人员用专业与坚守搭建的生命之桥,不仅连接着医学的已知与未知,更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汇处,树立起敬畏生命的时代标杆。当持续胸外按压的节律与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生命重启的乐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生命尊严的不懈求索。

相关链接:

患者心脏骤停,十堰医护跪在转运车上,抢回一条命

编辑:姜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