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近日,十堰部分学校将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的改革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看似微小的时间调整,实则蕴含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深刻关怀,是一项值得肯定与推广的积极变革。
这场改革的价值不在于时间增量本身,而在于其撬动的观念变革。当教育管理者开始计算课间每分钟的教育价值时,标志着工具理性向人本主义的转向。十堰校园里,从关注知识传输效率到重视生命成长质量,从强调纪律管控到培育自主能力。而15分钟的课间,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或交流,比如在教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和同学聊聊天,舒缓压力,调节情绪。这有助于他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研究表明,15分钟是儿童注意力恢复的生理临界点,这段时间既能完成教室转换、饮水如厕等基本需求,也为自由活动留出可能。有跟踪数据显示:课间延长后学生课堂专注度提升27%,视力疲劳指数下降15%。这些数字背后,是教育权力向学生主体的适度让渡。
改革引发的涟漪效应已然显现:山东某中学将课间延长与“无作业日”结合,构建学习节律新范式;深圳多所学校试点“弹性课间”,允许教师根据课堂节奏灵活调整。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教育改革需要更多“五分钟式”的精准切口,在制度刚性与人本柔性间寻找平衡点。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门槛回望,这延长的五分钟恰似破晓的晨光,照亮了教育回归人性的可能路径。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在于宏大的理论构建,而在于对每个生命细节的真诚关照。当琅琅书声与欢快笑颜在校园和谐共鸣,教育才能焕发其应有的温度与光彩。这五分钟的嬗变,或许正孕育着中国教育向未来蜕变的基因密码。
相关链接: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