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以义务为笔,绘就奉献画卷;用爱心作墨,书写人间温情。
“湖北好人”2024年第四季度上榜人物名单揭晓,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观沟村村民秦光贵上榜。
秦光贵少年时学得理发技艺,在部队担任理发员。1985年,秦光贵退伍返乡后,成为观沟村一名电工。观沟村是南化塘镇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山村,离集镇有20多公里。出门理发这种看似平常的小事,对村里的老人们来说却是件难事。曾经村里没有理发室,通村客车一天一趟,老人们理发需要早上坐车到镇上,下午才能回来,理发费用加上车费,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而对腿脚不便者,理发简直是奢望。
得知老人们还在为理发这种小事发愁时,秦光贵内心大为触动。自1985年返乡起,秦光贵就在自家堂屋门前摆起凳子无偿为老人们理发。2021年退休后,他向村委会申请在村部腾出一间小屋,成立了义务理发室,继续免费为老人们理发。40年来,秦光贵义务理发2.8万余次,将理发这件“小事”做成了坚守一生的“大事”。
一柄银剪在青丝间翻飞,大山里农家小屋的理发摊前,流淌着超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当一位普通理发师将免费服务升华为毕生坚守的事业,这场跨越40年的温情接力,恰似暗夜中执着的星光,不仅照亮了人性的原野,更折射出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精神图谱。
在莽莽大山深处,银剪翻飞的韵律已回响40载。从“业余义务理发”到“退休专职义务理发”,这场始于乡村的温暖故事,恰似《论语》中“泛爱众”的现代回响。理发师与村民之间的每一次眼神交汇,都在演绎着“乐于助人”的文明基因。当商业逻辑让渡于人伦温情,当功利计算消融于朴素善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品格的闪光,更是一个民族对人性光辉的守护与传承。
在消费主义狂飙的时代,这场持续40年的无私奉献,构成了对功利主义最温柔的抵抗。它像一面澄明的镜子,映照出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可能——当数字时代的焦虑症候群追逐着“即时回报”,秦师傅却用年复一年的躬身践行,诠释了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的生存智慧。那些飘落的发丝,编织成超越物质计算的意义之网,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触摸到了生命本真的温度。
无论是清晨还是暮色中的理发摊前,银剪仍在山村诉说古老而年轻的故事。当文明的密码在树荫下或房前屋后悄然传递,躬身践行者就成为了文明的摆渡人。这不是一个人的史诗,而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或许,这正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而永葆生机的终极密码:在最平凡处见伟大,在微小善举中续写永恒!
相关链接:
编辑:陆兴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