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亮 通讯员 王慧)随着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微创、精准、智能化已经逐渐成为外科发展的主流趋势。近日,太和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就在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了一例脑部的神经外科手术,帮助患者改善了颤动的症状。
不久前,65岁的王先生遭遇意外,导致全身多处的损伤。在市太和医院经过前期的抢救及康复治疗以后,意识逐渐恢复,但是身体却有了了异常的表现。出现了频繁颤动的表现,连吃饭都十分困难。
频繁的颤动让王先生和家人十分苦恼,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更让后续的康复治疗陷入了瓶颈。通过颅脑磁共振、PET-CT检查,医生发现了王先生颅内的病变。在进行了脑功能评估和震颤量表评估后,医生为他推荐了脑深部电极植入的手术方式来改善颤动的情况。
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张涛介绍, 脑深部电刺激在功能神经外科是比较常见的手术。它是用于一个很细的电极植入到颅内的特定的区域,通过电流改变这些区域的核团的兴奋性,从而来控制临床上的一些症状。比如说震颤、舞蹈样的动作、肢体的僵直,最典型的就是老百姓熟知的脑起搏器手术,可以改善帕金森病人的一些症状,但是对创伤后的肌张力障碍也同样适用。
为了使手术更加精准,医生决定为王先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中,将患者的各项检查数据导入电脑,手术机器人通过骨钉注册方式,实现了对脑深部GPi(苍白球内侧核)核团的精准定位,误差在0.2毫米以内,并成功植入刺激电极。与传统放置头架的固定手术方式相比不仅大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不适感,还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度。
术前,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影像科,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后,张涛主任带领团队为王先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这是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比较典型的手术,手术靶点的选择及手术操作的精度是关键。在机器人的辅助下,避开了颅内重要的组织、血管和神经,精准找到靶点植入电极,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两周进行了开机,经过信号连接器调整参数后,王先生的颤动情况立刻得到了改善。
植入的脉冲发生器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电源随时进行充电,而医生也可以通过程控设备,在医院远程设备调整参数,减少了后续患者来回奔波的困扰。此次,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还缩短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
编辑:朱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