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邱新波的手肘部静脉血管上穿刺。
7月29日13时许,十堰“90后”小伙邱新波在位于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一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因此获得新生。
从“我想”到“我做” 他做这个决定用了10年
“虽然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时间比我最初萌生想法的时间晚了10年,但这也是我做过的最勇敢的决定。”今年33岁的邱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萌生想法到自愿加入,他做这个决定用了10年。
2012年,刚上大学的邱新波开始自愿献血。从起初每次300毫升到后来400毫升,这些年里,邱新波一共献了7次血。他每一次献血时,都看到宣传标语上有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信息。
以前邱新波并不了解这些事情,读研后,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系统的认识。“那是用于血液病治疗的,一旦配型成功就会给别人一次重生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022年6月2日,已经在国网十堰供电公司上班的邱新波来到单位对面的献血车上,主动提出想加入中华骨髓库。“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我走上车跟护士们说了之后,她们带着我采样、填写资料,还不停地向我确认是否决定加入,我很坚定,也很清楚我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从“我想”到“我做”,这个决定邱新波花了10年时间,但他认为,这是他最正确的决定。记者了解到,邱新波是郧阳区南化塘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小学六年级时,家里常年就他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一直很上进。
“这些年里,我也曾受到过社会的帮助。”邱新波说,上大学时因为家庭困难,申请了助学金;读研究生时,也曾多次接受学校的帮助。一路走来,他想用爱心回报社会。
几率很低仍配型成功 他全力以赴做好准备
采集完成后,邱新波展示捐献证书。
今年5月10日,被借调到国网信通公司工作的邱新波接到了十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和一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请问您愿意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吗?”在电话那头的邱新波内心特别激动:“我当然愿意!”邱新波知道,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一生就只有一次,他对此既期待又紧张。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感到捐献意义重大。”邱新波告诉记者,接到电话后,他上网查了资料,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捐献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身体损伤,但对于受捐者而言却是一次重生的希望。“这条路已经走了99步,就剩下这最后一步了,当然要全力以赴。”
从去年9月起就在北京上班的邱新波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提出了异地捐献的申请。因此,邱新波捐献的所有流程都在北京完成。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到7月2日再次进行体检和 HLA分型检测,有两个月的时间。因为有脂肪肝,邱新波开始运动健身;因为工作需要通宵值守,为了确保良好的睡眠,他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自己休息得更好。“先后体检了两次,又做了 HLA分型检测,医院确定我可以捐献,这也证明我的身体是健康的。”之前曾担心身体指标不合格的邱新波激动地说。
顺利完成捐献 不忘祝福受捐者
邱新波将自己的决定告诉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后,十堰供电公司工会对他表示慰问,赞扬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同事们纷纷在工作群里给他点赞,甚至主动提出要跟他换班。
7月25日,邱新波如约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进行捐献前的准备工作。
7月29日上午8时,邱新波躺在医院病床上,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随着医护人员熟练地操作,到当天13时许,邱新波顺利捐献27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记者得知,邱新波昨日上午已出院。
“听说受捐者是苏州的一位中年男性,以后患者就是我的亲人,和我流着一样的血,祝愿他早日康复,也希望他康复后能跟我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昨日接受采访时,邱新波说。
(十堰晚报 文/记者杨天娇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