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2022年度市直单位履职尽责述职评议会议召开,会议听取部分市直单位2022年度履职尽责情况及2023年度重点工作打算,晾晒工作成绩、检验能力作风,推动各单位增强比学赶超的竞争压力、激发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成势见效。市委书记黄剑雄到会听取发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辉作点评并讲话。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师永学,市政协主席赵哲,市委常委蔡静峰、张澍、高义勇、胡志莉、蔡贤忠、张涛出席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会军主持会议。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城管执法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进行述职。
12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述职发言摘要
市发改委
2022年工作亮点
担当善为,全力服务大局。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系统谋划“1+7”实施方案。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建立“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突出守牢安全底线和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编制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立足稳大盘,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推动中央稳经济系列政策落实落地。
奋发有为,全力争先进位。我市易迁后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神定河流域纳入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丹江口市以工代赈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介。现代服务业获评全省“突出贡献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第4。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资金25.5亿元,全省第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全省第4,获全省“突出贡献奖”。
主动作为,全力保障兜底。建立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等8项调度工作机制,全力服务保障稳增长。开展保供稳价十项行动,协调煤炭充足供应,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不拉闸、不限电,物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2023年工作打算
锚定重大部署,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以“滚石上山”的韧劲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1+7”实施方案和18个示范区项目落地、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成型、市场主体信心提振见效。
锚定重要事项,全力推动政策争取靶向破题。以“头拱地”的精神,全力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力争30亿度清洁能源电量留存使用、西十天然气长输管线纳入规划、地方航空公司获得批准、十堰至安康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武十高铁增加直达车次。全力推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建、碳达峰试点创建、诚信体系示范市创建等。
锚定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发改事业出彩出新。持续开展经济运行精准调度、优化营商环境降成本、对口协作提升质效、强县工程、“坚强电网”三年行动、易迁后扶持续巩固等。以投资项目“高质量发展年”为契机,扎实开展“三集中”,提升重大项目建设质效,推进郧阳区增量混改光储园、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等项目建设。
市科技局
2022年工作亮点
我市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位列优秀序列,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位列全省第三,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研发投入达到47.71亿元,位列全省第四;
完成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33亿元,同比增长43.7%;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总数突破540家;
202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45%;
通过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420家企业减免税额37亿元;
争取各类重点研发项目132项,达到7600余万元,同比增长51.32%,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创新贷”累计为71家科技企业落实融资超2亿元。
全市科技创新各项指标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实施“五大行动”。(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关键技术攻关行动、科技人才聚集行动、科技金融滴灌行动。)
加快建设“四大平台”。(国家火炬汽车智能装备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远景动力先进电池创新实验室)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性发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工作“四个面向”新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型十堰和科技强市建设。
市经信局
2022年工作亮点
工业经济难中求成。在疫情反复、商用车行情下行背景下,全市汽车产值减少310亿元,但仍完成工业产值2461亿元,同比增长6.8%。
主导产业顶压前行。坚持“商用车下行乘用车补、油车下滑新能源补、内销不足出口补”,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81%;商用车、乘用车出口实现了“两个翻番”,分别占全省75%、92%;专用车细分领域的环卫底盘、渣土车、危化箱式车、随车起重运输车、油田作业车全国第一。
集群发展凸显成效。成功创建国家汽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数字经济持续升温。7家企业入选全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全省第一;5家企业上榜省5G全链接工厂,全省第二;每千人占有1.89座5G宏基站,全省第二。
技改赋能制造焕新。争取资金7.4亿元,其中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资金6.29亿元,专项资金1.13亿元;首创产业升级贷发放贷款8.4亿元,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三。
企业进规创新高。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家、“小巨人”企业6家;新进规上企业213家,位居全省第四。
2023年工作打算
抓产业突破,高质量编制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强化商用车正向开发、专用车主攻应急救援、零部件聚焦专精特新,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坚持锂钠钒并重,做实动力电池,开拓储能电池,补齐产业链条,推动骨干项目达产达效;支持县域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卫浴等多支撑产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抓平台建设,推动汽车供应链平台建设破题开篇。以金属材料集采加工、底盘前置、整车出口等为切入口,实现物流、金融、信息、加工、贸易“五大功能”,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请进来、走出去,借智借力促创新。推动中国电动车百人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办好汽车沙龙,组织好商用车论坛、应急装备高峰论坛两个重要活动。
抓技改促投资,促工业提档升级。争取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5亿元以上,一季度发放产业升级贷4亿元,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
抓企业培育,加快工业发展梯队建设。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5家,培育4家百亿级龙头企业。
抓绿色示范,着力推进工业低碳发展。完成丹江口、竹溪两个化工园区验收,启动房县化工园区创建;力争培育省级绿色制造企业5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2家。
市财政局
2022年工作亮点
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通过狠抓财源建设增加税收28.5亿元。盘活奥体中心存量资产增加收入9.2亿元。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亿元,可比增长10.5%,增幅排名全省第8位,较去年上升5位。
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稳保经济“大盘”。对照“一揽子”政策清单,及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95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36.2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全力兜底“三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2.5%。统筹财政资金4186万元,支持融资担保集团新增担保贷款14.7亿元、增长53%,增幅全省第一,规模总量全省第四,获全省唯一“示范担保机构”荣誉。财政支持农担贷款净增10.5亿元,累计担保额达30.8亿元,带动超10万农民就业,市场份额、业务质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争取资金量全省第一。“政采贷”业务排名全省第二,政府采购指标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仅次于武汉、黄石,排名第三,较去年上升6位。
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对上争取“支持”。财税合力争取分配税收2.3亿元。争取中央专项下达十堰市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5.1亿元,比去年增加3.64亿元。争取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9.9亿元,较同期增发46.2亿元,居全省前5位,拉动投资350亿元。全市共争取转移支付资金281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
严守底线,千方百计化解债务“风险”。全年化解政府隐性债务36.09亿元,债务风险等级由红色降为橙色。调度资金4.1亿元,帮助经开区化解当年到期债务,守住了不发生债务违约风险底线。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保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绩效兑现,调度资金7.1亿元解决政府工程欠款,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维护了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2023年工作打算
在“狠抓财源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动态监督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包保制”和百强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培育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依法依规持续盘活资产,力保完成127亿元收入目标。
在“支持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狠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16条政策落地,推出“1+N”财政扶持政策。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全力争创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加快推出“绿色发展贷”等特色担保产品,推动设立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等多支基金,全方位支持“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
在“化解债务风险”上取得新突破。持续对上争取政府债券发行,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化解债务余额,不断降低债务率,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
在“能力作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突出“找差距、提能力、转作风、树导向”四个重点,办好“财政大讲堂”,建立“轮流讲课制”,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武”,在提升“六大能力”上出真招、见成效。狠抓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治理,努力打造一支勤学习、善思考、有作为、敢担当的过硬财政干部队伍,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提供能力支撑和作风保障。
市人社局
2022年工作亮点
落实落细就业政策,巩固“稳”的基础。突出“快、准、实、优”落实中央及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稳就业政策4.57亿元,惠及企业3.2万余家;开展保用工专项行动助力重点项目投产达产,帮助7944家企业招工2.6万人,靶向技能培训1.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6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就业2.6万人;培育14个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6个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劳务品牌,带动农村转移就业40余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33%、184%,实现历史新高。就业综合指数考核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实施大学生